送盛侍郎饯候亭诗

沾霜袭冠带,驱驾越城闉。

北临出塞道,南望入乡津。

高墉宿寒雾,平野起秋尘。

君为坐堂子,我乃负羁人。

欣悲岂等志,甘苦诚异身。

结涕园中草,憔悴悲此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霜露打湿了衣冠,驾车越过城墙与城门。
向北面对着出塞的路,向南眺望着归乡的渡口。
高墙笼罩在寒雾中,平原上秋风卷起尘土。
您是安坐堂上的公子,而我却是背负枷锁的旅人。
欢喜与悲伤怎能同感,甘甜与苦涩实则迥异。
在园中对着草木落泪,因这春天的景致而更加憔悴。

注释

沾霜:被霜露沾湿。
袭冠带:浸湿了帽子和衣带。
驱驾:驾车前行。
越城闉:越过城墙与城门,闉指小城门。
北临:向北面靠近。
出塞道:出边塞的道路。
南望:向南面眺望。
入乡津:返回家乡的渡口。
高墉:高大的城墙。
宿寒雾:被寒雾笼罩。
平野:广阔的原野。
起秋尘:秋风吹起尘土。
君:您,指对方。
坐堂子:安坐于厅堂之人,比喻身份尊贵。
我乃:我却是。
负羁人:背负枷锁的旅行者,比喻身处困境或身份卑微。
欣悲:欢喜与悲伤。
岂等志:怎能有相同的心志或感受。
甘苦:甘甜与苦涩。
诚异身:确实因身份不同而体验各异。
结涕:落泪,哭泣。
园中草:园子里的草木,喻指自己身边之物。
憔悴:形容人消瘦,面色不好,这里指心情极度忧伤。
悲此春:因这个春天而感到悲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季边塞的萧瑟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以及个人的凄凉境遇和复杂的情感。

“沾霜袭冠带,驱驾越城闉。” 这两句设定了秋天的氛围,霜冻在头饰上形成了一层薄冰,诗人正准备启程,穿过城门的关卡。这不仅是对环境的刻画,也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人生变迁。

“北临出塞道,南望入乡津。”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转折,从北方的边塞眺望到南方家乡的渡口,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不舍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高墉宿寒雾,平野起秋尘。” 高大的城墙上笼罩着冷冽的迷雾,而广阔的原野则被秋风扬起的尘土所覆盖。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边塞与内地的不同景象,也映射出诗人的心境。

“君为坐堂子,我乃负羁人。” 这两句诗人自比为负有枷锁之人,与友人相比显得格外凄凉。这里的“坐堂子”可能指的是安稳无忧的生活,而“我乃负羁人”则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无奈。

“欣悲岂等志,甘苦诚异身。”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欣赏与同情,同时也感慨于各自的志向和遭遇不同,以及个体经历的甘苦与喜怒哀乐。

“结涕园中草,憔悴悲此春。” 最后两句则是对园中的荒废景象的描绘,“结涕”指的是因长时间无人打理而杂草丛生。诗人通过这种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愁和对春天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出诗人对于友人的离别、个人境遇的凄凉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悟,是一篇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边塞诗。

收录诗词(202)

鲍照(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字:明远
  • 生卒年:约415年~466年

相关古诗词

酒后诗

晨节无两淹,年意不俱处。

自非羽酌欢,何用慰愁旅。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望水诗

刷鬓垂秋日,登高观水长。

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

流驶巨石转,湍回急沫上。

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

东归难忖恻,日逝谁与赏。

临川忆古事,目孱千载想。

河伯自矜大,海若沈渺莽。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望孤石诗

江南多暖谷,杂树茂寒峰。

朱华抱白雪,阳条熙朔风。

蚌节流绮藻,辉石乱烟虹。

泄云去无极,驰波往不穷。

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

浮生会当几,欢酌每盈衷。

形式: 古风

梅花落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