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饮酒二十首(其三)

梅花寒更韵,霜气晓来清。

山高常背日,暴药当午晴。

中食饱粗粝,隐几困以瞑。

悄然入胜地,高阳徒有名。

倦起呼酪奴,习习清风生。

抠衣下石门,远近观冬耕。

收种候春泽,千亩皆植粳。

斜日沉西江,返照摇云根。

石壁挂松影,已见蟾蜍升。

缓步谣归途,寒灯悬茅庭。

小僧接笠杖,大僧擎紫英。

此中有真意,醉人安足聆。

流光过石火,真成抛青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开篇“梅花寒更韵,霜气晓来清”,以梅花的寒香和清晨霜气的清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高洁的氛围。接着,“山高常背日,暴药当午晴”两句,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关系,展现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和谐之美。

“中食饱粗粝,隐几困以瞑”描绘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宁静。“悄然入胜地,高阳徒有名”则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美好之地的向往,以及对表面名声的淡然态度。

“倦起呼酪奴,习习清风生”展现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与自然界的互动,使得清风习习,生活充满了诗意。接下来的“抠衣下石门,远近观冬耕”描绘了诗人观察农事的场景,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尊重。

“收种候春泽,千亩皆植粳”表现了对农业生产的期待与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斜日沉西江,返照摇云根”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与前文形成呼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石壁挂松影,已见蟾蜍升”通过石壁、松影和月升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意境,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循环。“缓步谣归途,寒灯悬茅庭”则描绘了诗人归家途中的情景,寒灯之下,茅屋温馨,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最后,“小僧接笠杖,大僧擎紫英”描绘了与僧侣相遇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宗教文化的亲近。“此中有真意,醉人安足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真谛的追求与感悟,认为这些体验足以让人陶醉。“流光过石火,真成抛青春”则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强调了珍惜当下,把握生活真谛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日常生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真谛的追求,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不饮酒二十首(其四)

竹林阮步兵,纵酒落世事。

母卒犹弹棋,二斗不足醉。

一号血数升,放达将安在。

所以贵有我,此心终难昧。

哀乐循固然,岂以一醉窴。

孔圣云汝安,乃以折狂蔽。

天性焉可诬,守此达礼义。

出处吾自将,不醉亦何累。

形式: 古风

不饮酒二十首(其五)

世人笑我拙,有酒不肯斟。

我笑世人狂,醒醉各失真。

醉时醒时言,醒时醉时心。

醒言不可道,醉心安足任。

兀兀徒自为,言行互商参。

往昔多醒者,被酒同醉人。

醉心尚可易,醒亦非其伦。

因醉乃有醒,尝为醉人瞋。

瞋中多杂乱,益伤人醉深。

形式: 古风

不饮酒二十首(其六)

季鹰仕晋惠,虑祸归乡闾。

尝因秋风起,忽忽思莼鲈。

顾荣乃酣饮,废职徙中书。

人臣尽明哲,王室谁为图。

鹿车乘伯伦,荷锸随一壶。

未死而计埋,设心何能无。

当时以为贤,逐名多近愚。

此身苟可遗,穷达恒晏如。

才势两俱窘,方寸吾有庐。

生死亦偶然,毋为豫名模。

形式: 古风

不饮酒二十首(其七)

居山三十年,蔬食不过午。

腾腾无所为,于世复何补。

一食已足多,岂敢更奢取。

年迈愧躬耕,赖有同道侣。

兀坐尝思过,勉此安心处。

惺惺尚不堪,悠然见前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