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问诸学流偈》由唐代诗人师静所作,通过探讨佛法与因果报应的关系,展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
首句“若道法皆如幻有”,提出了一种对世间法相的怀疑态度,认为一切法相如同梦幻般虚幻不实。接着,“造诸过恶应无咎”则似乎在质疑,既然一切都是幻象,那么造作罪恶是否也应该没有责任或后果?这种疑问触及了佛教中关于因果报应的基本教义,引发读者对于现实与虚幻、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深思。
随后,“云何所作业不忘”,进一步追问,如果一切都是虚幻,那么我们所造之业是否真的会留下痕迹,不会被遗忘?这句诗将思考引向了业力与记忆的本质问题,即即使在虚幻的世界中,我们的行为是否仍然具有某种持久性或记忆性。
最后,“而藉佛慈兴接诱”,则表达了寻求佛的慈悲与引导,以超越这种困惑和疑问。通过佛的慈悲,人们或许能够找到解脱之道,理解真正的自我与世界,从而超越对虚幻与真实的纠结,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连贯的疑问,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虚幻、因果、记忆与解脱等核心议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