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

林卧情每閒,独游景常晏。

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

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形式: 古风 押[谏]韵

翻译

林中静卧心常闲,独自游赏景致悠长。
时常流连灞陵下,垂钓漫步至南边溪涧。
手提双尾鲤鱼归,目光追随千里飞雁。
领悟鸟儿飞翔的自在,深知自己陷于忧虑苦难。
将鱼儿放归清冷的泉水,从而反省自己的疏忽与怠慢。
永远怀念那青山的隐士,在云雾缭绕间回望。
精神超脱物外无所违逆,哪还牵挂名利与官宦生涯。

注释

林卧:在林中静卧休息。
情每閒:心情总是悠闲的。
独游:独自游览。
景常晏:景色总是宁静美好。
时从:时常跟随。
灞陵:地名,位于长安东,这里代指郊游之地。
垂钓:钓鱼。
南涧:南方的溪流。
手携:手持。
双鲤鱼:两条鲤鱼,也可能象征书信。
目送:用目光送别。
千里雁:远飞的雁群,比喻远方的朋友或理想。
悟彼:领悟到那些(飞鸟)。
飞有适:飞翔的自由与适宜。
知此:知道这(自己)。
罹忧患:遭受忧愁和苦难。
放之:把它们放生。
清冷泉:清澈而凉爽的泉水。
因得:因此能够。
省疏慢:反省自己的疏忽与散漫。
永怀:永远怀念。
青岑客:居住在青山之中的隐士。
回首:回头望。
白云间:云雾缭绕的山间,象征远离尘嚣。
神超:精神超越。
物无违:与万物和谐而不相违背。
岂系:哪里会被束缚。
名与宦:名声与官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漫游的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林卧情每閒,独游景常晏"中,“林卧”即躺在树下,通过“情每閒”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状态;“独游景常晏”则透露出诗人在夕阳下的悠然自得。

接下来的"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展示了诗人到达灞陵之下开始垂钓捕鱼,向南行进的画面。这里“灞陵”是地名,而“垂钓”则表明诗人的悠闲生活。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中,“手携双鲤鱼”描绘了诗人捕获两条鲤鱼的场景;“目送千里雁”表现的是诗人望着天空远去的大雁,心向往之。

"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一句,通过对鸟儿自由飞翔的领悟,诗人认识到了自己被世俗羁绊的忧虑和痛苦。"悟彼"即理解那鸟儿的自由自在,"飞有适"则是指它们能选择理想的栖息之地;"知此罹忧患"表明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生物的行为而领会到自己的烦恼。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一句,诗人将捕获的鱼放生于清凉的溪流之中,由此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释然和宁静。"放之"即放生,"因得省疏慢"则表达了通过这一行为,诗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而不再急躁。

"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中,“永怀”表示长久的怀念;“青岑客”即远方来的客人或游子;"回首白云间"则是诗人在回望时,将目光投向那漂浮在蓝天之中的白云之间。

最后,"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表达了诗人的精神超脱于世俗纷争,不再受制于名利和官职。"神超"即精神的超越;"物无违"表示不被外界所干扰;"岂系名与宦"则是反问,难道会被名声和仕途所束缚。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独游自然、观察生物、放生鱼类等一系列行为,展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赠歌者杜氏入道三首(其三)

云髻高梳鬓不分,扫除虚室事元君。

新糊白纸屏风上,尽画蓬莱五色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秋山寄陈谠言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

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

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

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脩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赵十四兄见访

客来舒长簟,开閤延清风。

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

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

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

忽忆鲈鱼鲙,扁舟往江东。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