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其二)

柳外碧连天,漾翠纹渐平,低蘸云影。

应是雪初消,巴山路、蛾眉乍窥清镜。

绿痕无际,几番漂荡江南恨。

弄波素袜知甚处,空把落红流尽。

何时橘里莼乡,泛一舸翩翩,东风归兴。

孤梦绕沧浪,苹花岸、漠漠雨昏烟暝。

连筒接缕,故溪深掩柴门静。

只愁双燕衔芳去,拂破蓝光千顷。

形式: 词牌: 南浦

翻译

柳树之外,绿色的天际与湖面相连,波纹渐渐平息,低垂的柳枝轻触云影。
可能是刚下完雪,巴山的小路在初晴后像蛾眉般清晰如镜。
无边的绿色痕迹,承载着多次漂泊江南的哀愁。
谁知道那素白的波浪来自何处,只留下满地落花随流水消逝。
何时能回到橘树林和莼菜乡,乘船悠然,随着东风满足归乡的心愿。
孤独的梦境环绕在苍茫的沧浪水边,岸边的萍花在蒙蒙细雨中昏暗不明。
老旧的水车连接着溪流,家乡的小溪深处,柴扉静悄悄掩映。
只担心那双燕子带着芬芳飞去,打破这一片宁静的蓝光万顷。

注释

碧:青绿色。
漾:波动。
低蘸:轻轻触碰。
雪初消:刚下的雪开始融化。
蛾眉:形容山形如女子弯眉。
绿痕:绿色的痕迹。
橘里莼乡:指代江南的田园生活。
苹花:水中浮萍。
连筒接缕:形容水流连续不断。
双燕:两只燕子。
蓝光:形容天空或水面的蓝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日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柳外碧连天,漾翠纹渐平,低蘸云影。" 这几句描绘出一幅春日柳色如烟、水波不兴的宁静图景,低垂的柳枝似乎在轻抚着柔和的云影。

"应是雪初消,巴山路、蛾眉乍窥清镜。" 这里的“雪初消”暗示了时节的转换,而“蛾眉乍窥清镜”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路旁女子如同明净之镜一般,透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绿痕无际,几番漂荡江南恨。" 这里的“绿痕无际”指的是春天的绿意盎然,而“几番漂荡江南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江南游历中的无限哀愁。

接下来的几句,“弄波素袜知甚处,空把落红流尽。何时橘里莼乡,泛一舸翩翩,东风归兴。” 描绘了诗人在江南水域的游弋,以及对美好景致的向往和渴望。

最后几句,“孤梦绕沧浪,苹花岸、漠漠雨昏烟暝。连筒接缕,故溪深掩柴门静。” 则表达了诗人在江南水乡的寂寞之感,以及对往事的回忆和留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体悟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收录诗词(69)

王沂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 字:圣与
  • 号:碧山
  • 籍贯:玉笥山

相关古诗词

南浦(其一)春水

柳下碧粼粼,认曲尘乍生,色嫩如染。

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

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

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

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

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

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苹花怨。

采香幽径鸳鸯睡,谁道湔裙人远。

形式: 词牌: 南浦

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形式: 词牌: 眉妩

高阳台(其二)陈君衡游未还,周公谨有怀人之赋,倚歌和之

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冰河夜渡流澌。

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

琵琶已是凄凉调,更赋情、不比当时。

想如今,人在龙庭,初劝金卮。

一枝芳信应难寄,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

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

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

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高阳台.纸被

霜楮刳皮,冰花擘茧,满腔絮湿湘帘。

抱瓮工夫,何须待吐吴蚕。

水香玉色难裁剪,更绣针、茸线休拈。

伴梅花,暗卷春风,斗帐孤眠。篝熏鹊锦熊毡。

任粉融脂涴,犹怯痴寒。我睡方浓,笑他欠此清缘。

揉来细软烘烘暖,尽何妨、挟纩装绵。

酒魂醒,半榻梨云,起坐诗禅。

形式: 词牌: 高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