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曾所作的《辛亥岁暮杂诗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追求。
首联“性癖耽奇每重寻,烦君缄寄喜难任”表达了诗人对奇异事物的浓厚兴趣,以及收到珍贵礼物时内心的喜悦之情。这里的“耽奇”即沉溺于奇特的事物,“缄寄”则是指收到的礼物被精心包裹寄送过来。
颔联“三条蔑束筲箕肚,万卷书藏椰子心”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以“三条蔑束筲箕肚”形容书籍的排列整齐,如同筲箕内三条竹蔑般有序;而“万卷书藏椰子心”则比喻书籍的丰富,如同椰子内心藏有无数珍宝。这里巧妙地将书籍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颈联“意蕊乍将枯木放,眼花偏落纸灯阴”进一步深化了对书籍的热爱。诗人想象自己在枯木上种植意蕊(可能指的是思想或灵感),寓意通过阅读激发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书籍的依赖,即使在昏暗的灯光下(“纸灯阴”)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尾联“白蟫参遍无生诀,公案拈来谢赏音”则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追求。白蟫(蠹虫)在这里象征着阅读过程中的深入思考,诗人认为通过广泛阅读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无生诀”)。最后,“公案”通常指佛教中的疑难问题或故事,诗人通过引用公案来表达对智慧的探索和对知识的感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书籍的深厚情感,还蕴含了对知识、智慧以及生命真谛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