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兰陵王·题张红薇女士百花卷》由叶恭绰于清末近现代初创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百花画卷中的景象,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
“慢春惜”开篇,点明时节与情感基调,春日之景令人留恋不舍。“一片花飞褪碧”,描绘了花瓣飘落,绿意渐淡的景象,既有自然之美的展现,也蕴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金壶里、依约返生,照海千红闹裙屐”,金壶中仿佛蕴含生机,映照出海面千红万紫的热闹景象,裙履交错,生动描绘了春日游人的欢愉。“风流溯往日”,追忆往昔的风雅与浪漫,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谁识鸥波妙墨”一句,赞美了张红薇女士的绘画技艺高超,如同鸥波般自由流畅,妙笔生花。“瑶台路,撩乱众芳,春燕秋鸿苦相忆”,瑶台之路旁,众花竞放,春燕与秋鸿虽各有时令,却难舍难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空中本无色”,空中虽无实体之色,但通过画家的妙笔,色彩得以显现,如同海印生光,弹指成实,展现了艺术创造的力量。“甚海印生光,弹指成实”,进一步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光芒与真实感,即使虚幻之物也能在艺术中成为实体。
“云泥朝市浑如客”,将世俗生活比作云泥,暗示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表达了对艺术超越日常生活的追求。“任丈室轻散,梵天微笑,华鬘回首几过翼”,丈室(佛家语,指修行之地)虽轻散,梵天(佛教中的天界)微笑,华鬘(装饰品)回首,这些象征性的描述,展现了艺术与宗教、自然界的和谐共存,以及对美好瞬间的捕捉与回味。
“好常住常寂”,表达了对艺术永恒不变的追求,艺术作品如同常住常寂,不随时间而消逝。“香国。梦曾觅。奈蕙炷霜清,萝怅尘积”,香国象征着艺术与精神的净土,诗人曾在梦中寻找,然而现实世界中,蕙炷(香)虽清,萝(植物)却因尘积而显得苍老,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吟风泣露都无力”,面对自然界的风与露,诗人感到无力,暗示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感慨。“剩炫画桃李,弄晴葵麦”,剩下的只有画家笔下的桃李与晴日下的葵麦,表达了对艺术作品持久生命力的肯定。“青芜如锦,顾恨英,粉泪渍”,青草如同锦绣,顾盼之间,英气勃发,泪水浸湿了花瓣,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百花画卷中的景象,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怀念,以及对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