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清初诗人陈之遴的《燕京杂诗(其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隐喻,展现了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虑。首句“尽剪诸边贼算深”,暗示了对边境敌情的严密防范和策划;“一宵风雨忽南侵”描绘了突然而来的军事威胁,犹如疾风骤雨般袭来。
接下来两句,“翻城虎旅元牙爪,揖寇貂珰总腹心”,运用比喻,将敌军比作翻山越城的猛虎,将领们则是核心人物,形象地刻画了敌人的凶猛和朝廷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黑眚蚤从三殿出,黄霾频障九天阴”进一步渲染了局势的阴暗,黑眚象征着不祥之事,黄霾则寓指政治上的阴霾,暗示了国家命运的不明朗。
最后两句,“卜年亦拟齐周历,洛鼎安危匪自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认为国家的兴衰并非一成不变,如同周朝的兴衰需要时间的考验,而京都洛阳的安危更非一时可定,寓意着时局的复杂与不确定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揭示了明朝末年的政治危机和个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