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丞不负轩

坐此轩无愧,问君何以能。

所行皆是学,不负岂惟丞。

凫鹜文书静,槐松诗思凝。

博陵徒种绩,践履亦何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通过洪丞在“不负轩”的生活与心境,展现了其对学问的追求与实践,以及对官职责任的深刻理解。首句“坐此轩无愧”直接点明了洪丞在“不负轩”中生活的坦荡与自信,他在这里没有丝毫的愧疚感,暗示着他的行为和选择都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准则和对知识的渴望。

接着,“问君何以能”,诗人以疑问的方式引出下文,强调了洪丞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对洪丞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其背后精神世界的探索。后两句“所行皆是学,不负岂惟丞”,进一步揭示了洪丞行动背后的动力——学习与自我实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源于对学问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出于官职的责任,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令人敬佩。

接下来的“凫鹜文书静,槐松诗思凝”,描绘了洪丞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即使面对繁杂的文书工作,也能在槐树和松树的环绕下,让思绪凝结成诗。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洪丞在繁忙工作之余,仍能保持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更体现了他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能力。

最后,“博陵徒种绩,践履亦何曾”,以博陵为典故,暗指洪丞虽身处官场,但其内心坚守的道德准则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如同博陵人种绩一般,不为外界所动摇。这句话强调了洪丞在实际行动中的坚持与诚实,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如一地践行自己的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洪丞在“不负轩”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其在学问、官职与个人品德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在繁忙与宁静之间找到平衡的艺术追求。诗中充满了对洪丞高尚人格的赞美,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社会责任相融合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2200)

王十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字:龟龄
  • 号:梅溪
  • 生卒年:1112-1171

相关古诗词

周丞奉挽诗

平生义方教,真是起家媒。

有子愿已足,无心官自来。

兴随鸠杖逸,情为雁行哀。

想见长塘水,凄凉绕夜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陈商英挽词

贵似金张富石崇,纷纷老死利名中。

退居不见香山老,肥遁谁知秀野翁。

溪上园因种花辟,床头金为好宾空。

潸然痛念公兄弟,二十年前笔砚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陈商霖挽词

畴昔游从分不轻,十年乡校读书灯。

德星会聚三兄弟,诗社追随八友朋。

去国悲凉老王粲,还乡牢落失陈登。

诵君生死炎凉句,斜日寒天涕满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