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散屧过平堤,前村雨一犁。
草荒翁仲立,树密鹧鸪啼。
野色连天远,溪光隔岸迷。
干戈犹未息,何处足幽栖。
这首诗描绘了金坛郊外的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春日景象。首联“散屧过平堤,前村雨一犁”,以轻快的步履和细雨滋润的田野,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接着,“草荒翁仲立,树密鹧鸪啼”两句,通过荒草中孤零零的石像与密林中鹧鸪的啼鸣,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和历史的沧桑感。
“野色连天远,溪光隔岸迷”则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读者引入一片辽阔的自然之中,溪水在远处与天际相连,光线在对岸显得模糊不清,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又神秘的意境。最后,“干戈犹未息,何处足幽栖”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不断的忧虑,以及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使得整首诗在自然美景的描绘中,蕴含着深沉的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体现了宋代文人既追求个人精神的寄托,又关注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
不详
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捲尽顽云玉漏中,月华如水浸层空。
一轮圆缺常时见,万里阴晴此夜同。
突兀楼台犹昔日,高低禾黍自秋风。
转蓬地远归心折,尚想霓裳舞旧宫。
彊弩驱潮水为东,昔年此地识英雄。
素车白马空明上,青盖红旗灭没中。
十万军声西塞月,三千鲲浪北溟风。
乘槎有约终须去,见说银潢与海通。
枯桐三尺蹙龙纹,爨下薪焦偶未焚。
七窍已开犹浑沌,一丝不挂绝声闻。
至音澹薄何如默,大道希夷岂在文。
持赠要知弦外趣,美哉斯意忆河汾。
尘外江村野老家,穷年兀兀笑盘蜗。
素琴横膝一尊酒,纱帽笼头七碗茶。
编竹作桥看蚁渡,种花成坞听蜂衙。
閒中自有经纶事,寄语时人莫笑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