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植斋曾老师诗教

万法由□只此心,莫随章句自浮沉。

才云著力境犹隔,直是忘言悟巳深。

造化元从复处转,端倪须向静中寻。

堪怜夜气几希甚,斤斧重重恐未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万物法则皆源于此心,切勿随文字章节沉浮不定。
刚刚有所领悟,境界仍有距离;直接进入无言之境,领悟已深邃。
造化万物源于循环转化,关键之处需在宁静中探寻。
可怜夜晚的寂静几乎被破坏,繁多的砍伐声恐怕难以忍受。

注释

万法:万物。
由:源于。
只:仅仅。
此心:内心。
章句:文字章节。
自:自己。
浮沉:沉浮不定。
才云:刚刚说。
著力:努力。
犹隔:仍有距离。
直是:直接是。
忘言:无言。
造化:自然变化。
复处转:循环转化。
端倪:关键。
静中:宁静中。
堪怜:可怜。
夜气:夜晚的寂静。
几希:极少。
斤斧:砍伐声。
恐未禁:恐怕难以忍受。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以悟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禅学的理解和内在修养的追求。诗中的“万法由□只此心”表达了一种直指人心的思想,即一切佛法都来自于内心的觉悟,而不应仅仅拘泥于文字与教条。“莫随章句自浮沉”则是在告诫读者不要被经文所束缚,应该超越字面意义去理解禅理。

“才云著力境犹隔,直是忘言悟巳深。”这两句诗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即使努力修炼但仍未达到心灵的彼岸,真正的悟道在于超越语言文字的限制,达到内心的深处。

“造化元从复处转,端倪须向静中寻。”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元从复处转”则意味着一切都归于本源。这两句告诉我们应在平静的心态中去探求生命和宇宙的真谛。

最后,“堪怜夜气几希甚,斤斧重重恐未禁。”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哀叹,以及对于修行不够深入、怕无法达到觉悟的担忧。这里的“夜气”象征着岁月的消逝,而“斤斧”则是指不断地努力和磨砺。

整首诗反映了王以悟对禅学的理解,以及他对于个人修行和内在觉悟的重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超脱世俗、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渴望。

收录诗词(49)

王以悟(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哭伯兄

昨夜梦伯兄,朝□讣音至。

对客可胜悲,连宵不能寐。

两耳似蝉鸣,饮食亦无味。

一别巳摧心,永别那禁泪。

谁无兄弟欢,中道失一臂。

犹子懒读书,箕裘惧即坠。

逝者今已矣,空遗百年累。

形式: 古风

病怀

客居已经年,入春转多病。

杯酒亦成痰,脔肉火旋盛。

书册时一亲,怔忡不能竟。

终日颓然闲,脉脉有所呈。

果尔便长休,顺宁须自证。

遐想宣尼言,朝闻良足□。

嗟我优游夫,何由可入圣。

本原在独知,工夫须主敬。

深渊与薄冰,存心以养性。

一息若成虚,罔生非真命。

愿言易箦时,吾求得其正。

形式: 古风

洛下别张见室

洛阳千古地,人文盛复微。

图书开洪荒,定鼎颂衮衣。

中兴程伯仲,宗盟今有归。

嵩山万里阔,鸟兮任高飞。

师友荒巳久,不见所问津。

岂畏一日长,而急不于仁。

执鞭有所求,孰与所求真。

世路险且长,勉之在终身。

形式: 古风

同赵仁寰登郡城(其一)

早春此日共登城,橐水秦云野草生。

悬磬那堪人力尽,晓棠曙色兆升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