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指六偈.见闻

见极垂光,听圆含响。若谓见闻,法成尘想。

光流大千,响传沙界。对现全彰,无在不在。

声不是声,色不是色。非色非声,山高水急。

眼不可见,耳不可闻。非见非闻,宛尔见闻。

见色闻声,脱出根尘。水月镜像,梦幻施陈。

文殊宝刹,观音普门。周罗法界,唯子一人。

身土交映,妙绝凡圣。本有天真,非病不病。

长歌且唱,妙舞更誇。东西南北,示现空花。

生死去来,去来生死。若不如是,多过多咎。

兹言未谛,此语皆宗。标指若示,古人同风。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标指六偈·见闻》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其内容深邃,蕴含着佛教哲学思想,以独特的语言风格探讨了见与闻的本质以及它们与宇宙万物的关系。

首先,诗中提到“见极垂光,听圆含响”,描绘了一种超越感官体验的境界,光线和声音似乎直接从极点垂下和围绕,暗示着一种内在的、超然的感知方式。接着,“若谓见闻,法成尘想”则指出如果将见闻视为物质世界的现象,那么这些现象就会被琐碎的念头所束缚,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

“光流大千,响传沙界”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感知的范围,光和声仿佛贯穿了整个宇宙,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强调了宇宙间万物相连的深刻联系。而“对现全彰,无在不在”则表达了万物显现的完整性和普遍性,无论何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接下来的“声不是声,色不是色。非色非声,山高水急”部分,通过否定和肯定的对比,揭示了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指出真正的“声”和“色”并非我们日常经验中的那样,而是超越了这些概念的存在。这与佛教中关于“空”的观念相呼应,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眼不可见,耳不可闻。非见非闻,宛尔见闻”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即使在传统意义上无法通过眼睛看到或耳朵听到的事物,也并非不存在,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见色闻声,脱出根尘”表明了通过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达到心灵的自由。这里“根尘”指的是根器和尘世,象征着束缚人的物质和感官世界。

“水月镜像,梦幻施陈”运用比喻,将现实比作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和梦境中的场景,强调了现实的虚幻和变化无常,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觉察。

“文殊宝刹,观音普门”提到了两位著名的佛教菩萨,文殊代表着智慧,观音代表着慈悲,暗示了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智慧与慈悲的圆满。

“周罗法界,唯子一人”则表达了宇宙法界的广阔与个人意识的统一,强调了个体在宇宙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

“身土交映,妙绝凡圣”指出身体与土地相互映照,体现了自然与个体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暗示了超越凡俗的神圣境界。

“本有天真,非病不病”强调了本性的纯净与真实,指出真正的健康并非外在的疾病与否,而是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长歌且唱,妙舞更誇”鼓励人们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智慧,通过音乐和舞蹈来庆祝生活的美好。

“东西南北,示现空花”意味着在不同的方向上展示的都是空幻的花朵,象征着事物的瞬息万变和无常。

“生死去来,去来生死”则揭示了生命循环的规律,生死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生命在不断的流转中展现其意义。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见与闻的本质、宇宙的奥秘、生命的真谛以及修行的意义,展现了佛教哲学中关于空、无常、因果、解脱等核心概念的理解。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标指六偈.水月

水月指陈,最疏最亲。若谓可见,还带重轮。

月皎于上,水流于下。彼此非干,应缘何假。

声回响转,垛成招箭。指喻孰明,标门谁辨。

凡夫见闻,月皎水浑。心波业识,奔流苦门。

二乘闻见,如镜中面。对像迷真,渠还未荐。

水澄月映,孤光迥迥。灭此化城,更须前进。

一月耀天,光吞大千。森罗顿现,亘尔无边。

齐含宝月,交光廓彻。非中非外,一多融摄。

毗卢性海,自他无碍。迷悟悟迷,相亡相在。

一尘百亿,百亿一尘。奔走尘刹,不动本身。

光亡月落,几人摸索。四十九年,浑用不著。

丈夫壮志,自有行市。十字路头,看人失利。

不忻诸圣,不厌凡夫。拈箕奉帚,跨马骑驴。

若人笑我,我亦笑渠。更问如何,我不识书。

形式: 偈颂

标指六偈.语默

至道非言,言亦可传。可传何也,应物而宣。

言虽应物,物自无物。无物之言,言音自没。

绝言之语,妙应还普。道非晦明,语默同取。

举复谁唱,物物虚旷。咸通大千,遍乎尘想。

品类非一,同言异出。圆音落落,凡圣俱适。

千品万类,薰含种智。故此一门,称无量义。

山河宣演,草木扬音。长说无间,所谓甚深。

深兮甚浅,不动情见。最省工夫,凡夫不荐。

不荐最亲,妙义敷陈。欢言即笑,恚怒即嗔。

嗔为金刚,喜为迦叶。华藏毗卢,心心相接。

接兮可见,莫看背面。无字密言,从兹出现。

现复谁论,非用耳闻。六根共户,妙偈星分。

森罗经文,不出一尘。非舌非辩,雷转电奔。

展之在手,何法不有。纵横三界,无一渗漏。

时人不信,执言说病。依倚前尘,以为决定。

决定是心,决定是尘。心尘所使,非自由人。

诸圣苦口,随愚过咎。巧说多词,强为分剖。

法无言说,汝须善别。舍离语言,生死自绝。

凡夫闻此,无说过咎。取彼无言,冥然长久。

端坐暗狱,以心相续。背却语言,犹如土木。

舍有之无,落在邪途。有无俱病,二病俱祛。

祛复何去,不离当处。当处不生,语默相取。

取兮不知,是东是西。说即不说,不疑即疑。

故称佛子,了事凡夫。是何凡夫,问取李胡。

形式: 偈颂

彼我不二

诸人行李处,非我君不能。

我今凭子力,还与汝同心。

彼我无差忒,超然绝古今。

千差非止水,生死自平沉。

对容谁不妙,拂袖省知音。

不堕机前路,明明定浅深。

其如未觉了,彼我徒自侵。

形式: 古风

动静常一

本自未常迷,何劳今日悟。

守住寂寞城,知君还错误。

从前诸圣人,元是凡夫做。

岂有别路岐,教人离忧苦。

祇者生死中,即是佛去处。

有人忽踏著,选甚净秽土。

一向不回头,唤之亦不顾。

千圣不奈何,何不省言语。

了却贪嗔痴,即是诸佛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