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
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
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
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
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
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

注释

燕郊:指辽西。
辽西地区为战国时期燕国边区,故称。
芳岁:即百花盛开的季节,指春季。
残雪:残存的积雪。
合:即长满,遍布。
辽阳:指辽水北岸地区。
春水生:指四月份辽水上游地区积雪融化,形成辽河的春汛。
胡人:指奚、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
日:即天天。
沙虚:指沙土不结实。
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
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
一作“金甲”。
春服:春日穿的衣服。
与谁成:又一作“谁与成”。
洛阳使:指前往洛阳的使者。
边塞:一作“边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春末夏初的 辽东边塞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人事活动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感受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这两句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季节更替与自然景观的苍凉之美,"燕郊"指燕地一带,"芳岁晚"意味着春天即将过去,而"残雪冻边城"则展现了北方边疆地区春末时分还未完全融化的雪和坚固的边塞。

接下来的"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描绘出初夏时节,自然界开始苏醒的景象。"四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春季的代表,而"青草合"则表现了大地回春的生机,"辽阳春水生"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生命力与活力的恢复。

而后面的"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徵兵。"则切入到了边疆生活中的民族交融与军事活动,"胡人"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春季开始放牧马匹;"汉将"则是唐朝将领,"日徵兵"显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边塞的不安定。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这些描写增添了一份军事活动的紧迫感。"露重"意味着夜晚的露水很重,而"宝刀"因露水而变得湿润;"沙虚"则是沙漠中的空旷,而"金鼓"在这片荒凉中发出鸣响,烘托出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辛和紧张。

随后的"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则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夏季准备新衣的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因为他无法与亲人共同庆祝这份时节更迭带来的温暖。

最后的"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则是诗人通过洛阳使者,表达了自己想要将边疆的思念和情感传递给远方亲人的愿望。这里的"洛阳使"可能是连接边塞与中原的一线生机。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更通过军事生活的刻画,展现了边疆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

收录诗词(46)

崔颢(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集》

  • 籍贯: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 生卒年:hào)(704—754

相关古诗词

舟行入剡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奉和许给事夜直简诸公

西掖黄枢近,东曹紫禁连。

地因才子拜,人用省郎迁。

夜直千门静,河明万象悬。

建章宵漏急,阊阖晓钟传。

宠列貂蝉位,恩深侍从年。

九重初起草,五夜即成篇。

顾己无官次,循涯但自怜。

远陪兰署作,空此仰神仙。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相和歌辞.相逢行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

玉户临驰道,朱门近御沟。

使君何假问,夫婿大长秋。

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

春生百子殿,花发五城楼。

出入千门里,年年乐未休。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

澄水如鉴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

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沈。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

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形式: 排律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