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源虚叟庐山行卷

胸中有庐山,笔下有庐山。

窗下有庐山,眼中有庐山。

别山十七年,见山一日间。

韵险落鬼胆,语妙破天悭。

永怀看山人,恨不同跻攀。

摩挲青石砚,负山良厚颜。

天风几时来,乘之欲西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心中藏有庐山的景象,笔下也能描绘庐山。
窗外庐山映入眼帘,眼前就有庐山的幻象。
离别故乡的山十七载,如今一日之内重逢庐山。
诗韵惊险如鬼神胆寒,言辞巧妙仿佛突破天意的禁锢。
永远怀念那赏山的人,遗憾不能一同攀登。
抚摸着青石砚台,我心有愧,未能亲临庐山。
期待着何时能有天风助我,乘风西归,回到庐山。

注释

胸中:内心深处。
笔下:笔下的艺术创作。
窗下:窗外景色。
眼中有:心中的想象。
别山:离开家乡的山。
恨不同跻攀:遗憾不能一同登山。
摩挲:抚摸。
负山:对未能亲临感到惭愧。
天风:自然界的强风。
西还:向西返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道璨题赠源虚叟的庐山行卷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的深深赞叹和对源虚叟的钦佩之情。首句“胸中有庐山”至“眼中有庐山”,强调了庐山在诗人内心世界的深远影响,无论身处何地,庐山的形象始终如一。接下来,“别山十七年,见山一日间”则写出诗人长久离别庐山后,一日重逢的惊喜与感慨。

“韵险落鬼胆,语妙破天悭”两句,高度赞扬了源虚叟的诗才,其作品韵律险峻,语言巧妙,仿佛能穿透天地间的禁忌。诗人表达了对源虚叟未能一同登山的遗憾,以及对自己未能写出同样佳作的自谦。“摩挲青石砚,负山良厚颜”则寓言般地表达了对源虚叟才华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未能尽展文采的愧疚。

最后两句“天风几时来,乘之欲西还”以期待天风助其返回庐山,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向往和对源虚叟的羡慕,以及对自然与艺术追求的执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中国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敬仰。

收录诗词(191)

释道璨(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观妙道士

妙处不可观,可观非是妙。

杳杳无方所,冥冥无朕兆。

我观三十年,力尽不能透。

及其会心时,忻然惟一笑。

碧桃开晚花,黄鹂啭春昼。

大哉众妙门,老子亲传授。

形式: 古风

赠明侍者

好诗无音律,至文难言说。

学之无他术,先要心路绝。

兀坐送清昼,万事付一拙。

如是三十年,大巧自发越。

万象赴陶冶,百怪乞提挈。

兴来忽运笔,妙处无前哲。

古来翰墨士,外此别无诀。

明也江南来,俊气方烈烈。

乘潮观海门,入越探禹穴。

须从言外参,莫向纸上窃。

此方吾必秘,为子轻漏泄。

慎勿语俗子,只可自怡悦。

形式: 古风

蹋雪下云居山宿崇寿寄草堂

别山三十年,见山双眼碧。

山灵喜我来,一笑作戏剧。

纵横万花舞,变乱山颜色。

圭璧拔地起,自在群玉国。

去兴纷莫留,下足深没膝。

冻合坡长短,石碍路剞侧。

跻攀脚未稳,失势落数尺。

平生江海屐,常患天地窄。

立处贵稳密,取道贵径直。

只要缓步行,不在多用力。

祇以到为期,半途肯休息。

须臾到山趾,坦途随意适。

回看行路处,倚天立青壁。

极爱山上云,长年抱幽石。

耐得许多清,一夜遥相忆。

形式: 古风

布袋赞(其一)

布袋无口,拄杖无枝。靠定这个,有甚了期。

形式: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