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兴王不患无功业,贼乱常忧在岁寒。
能缓阿瞒移鼎手,长鋋此日愧渔竿。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廌的《钓台(其三)》。从艺术风格和内容来看,李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作为士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功业成就的渴望。
“兴王不患无功业,贼乱常忧在岁寒。” 这两句诗开篇便设置了深沉而忧郁的情感基调。这里的“兴王”指的是国家的安危和君主的英明,“不患无功业”意味着国之兴旺并不仅仅在于物质成就,而是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文治与德政。“贼乱常忧在岁寒”则描绘了诗人对于国家可能遭遇的战乱和动荡的担忧,这种忧虑如同冬日的严寒,令人感到深刻的不安。
“能缓阿瞒移鼎手,长鋋此日愧渔竿。” 这两句则转向诗人个人的内心世界。“能缓”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安稳从容地处理国事,“阿瞒移鼎手”则是比喻君王或治国者之手,像古代举鼎的壮士一样,既强大又有力。然而“长鋋此日愧渔竿”一句却流露出诗人在现实中的无奈与自责,"长鋋"意指时间的久远,"愧渔竿"则是比喻自己如同渔夫手持钓竿,却无法捕获心中所向往的功业成就,反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遗憾。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国之忧虑与个人的无奈自责,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不详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竹冈深贮一溪云,溪湾路尽钓矶新。
鱼鸟相忘自相乐,使君元是狎鸥人。
绿胜章台杨柳街,青罗斗帐净无埃。
五株何用诗频说,安得韩公到此来。
逃閒闭关坐,忽有卖花声。
老大自多感,依然京洛情。
娇马宁馨郎,毡车薄媚娘。
萧萧两蓬鬓,愁入少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