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陶宗仪所作的《次姚宪佥原礼韵简明上人古镜六首》中的第一首。诗人以自然景象和禅修体验为载体,表达了对内心宁静与修行境界的追求。
首句“云栖常自寂”,描绘了上人隐居在云雾缭绕之地,心境常处于寂静的状态,体现了佛教中清修的生活方式。次句“蠖屈岂求伸”运用蠖虫弯曲身体比喻修行者不求外在显达,而是内在修炼自我。
第三句“翠竹真如理”,将翠竹比作佛法的真理,暗示了上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第四句“青山妙色身”,进一步以青山的色彩比喻上人的内心纯净,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地。
第五、六句“涤除三毒火,清净六根尘”,直指修行的目标——去除贪、嗔、痴这“三毒”,净化心灵的六种感官,以达到内心的清净。
结尾两句“出定寒宵永,明蟾挂碧旻”,描绘了上人在修行后的宁静夜晚,明月高悬,象征着内心的清明与永恒。整首诗通过描绘禅修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赞美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