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形式: 古风

翻译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注释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
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
长城: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
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
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薪:柴火。
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
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
吹战尘:指发生战乱。
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
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
宁:岂。

鉴赏

这首诗名为《桃源行》,由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乱世的无奈。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荒诞不经的景象,以此比喻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悲惨。望夷宫是一处古代遗迹,而鹿被误认为是马,则暗示了观念的混淆;秦人在长城下半死,形容战争带来的巨大苦难。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引用了《庄子》中的故事,商山四皓隐居避世,而诗中的人物则选择在桃源中种植桃树,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描述了诗人在桃源中耕耘多年的努力,以及这种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采摘果实,用枝叶作为燃料,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这两句表达了在桃源中,人们虽然有血缘关系,但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君臣纷争,回归到了最原始的人伦关系。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诗人在桃源中与渔夫(捕鱼的人)相遇,他们之间的交流简单而纯粹,体现了一个没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世界。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奈感。人们在世俗社会中往往不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桃源中的人们则对外界的一切变动都浑然不觉。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诗人听到远方的战争消息,只能在春风中轻拭泪痕,表达了对战乱的无力感和深深的悲哀。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结尾两句诗中提到了历史的轮回与不可逆转。重华(指帝都长安)曾经辉煌一去不复返,而天下的纷争如同历代兴衰一般,反复无常。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桃源的理想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乱世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溪桥接桑畦,钩笼晓群过。

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饿。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个]韵

烝然来思

念我独兮,亦莫我顾。烝然来思,程伯休父。

我有旨酒,尔殽伊脯。酌言酬之,式歌且舞。

不留不处,适彼乐土。言秣其马,率西水浒。

有客宿宿,于时语语。

山有桥松江有渚,式遄其归不我与。

作此好歌,倡予和女。

形式: 古风

爱日

雁生阴沙春,冬息阳海澨。

冥冥取南北,岂以食为累。

咨予愁病躯,朴鄙人所戏。

无才治时难,量力当自弃。

岂知塞上霜,飘然亦何事。

高堂已白发,爱日负明义。

悲风吹平原,秣马聊一愒。

含怀孰与语,仰屋思叹喟。

孟母知身从,莱妻耻人制。

一肉傥易谋,万钟非得计。

形式: 古风

留题曲亲盆山

巧与天成未觉殊,国工施手岂须臾。

根连沧海蓬莱阔,势压黄河砥柱孤。

坐上烟岚生紫翠,影中楼阁见青朱。

为山观水皆良喻,谁向君家识所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