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词人韦骧的《减字木兰花·望仙词》。从这短暂的摘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深沉情感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危楼引望"一句,设定了一个高远的视角,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常在高楼远眺,以寄托自己的胸怀。紧接着的"天气犹寒花未放"描绘出初春时节,自然界还未完全苏醒,这种静谧而又寂寞的情景,与词人的内心世界相呼应。
"远思悠悠"表达了作者对遥远事物的深长思考,这里的"远思"可能指的是对仙境或理想状态的追求。接下来的"芳草何年恨即休"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似乎在感慨世事难以如愿。
"仙踪何处"直接了当地表达了词人对仙界的向往,而"此去蓬山多少路"则是对通往仙界之路的迷茫与困惑。这里的"蓬山"常指代道教中的仙山,词人通过这一问句,展现了他对超脱尘世、追求永恒境界的渴望。
最后两句"春霭腾腾,更在瑶台十二层"则描绘了一幅祥瑞升腾的景象。"春霭"指的是春天的云气,而"瑶台十二层"则是仙境的美好象征,词人似乎已经在心中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这段摘录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内心情感的描绘,以及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展现了词人的深邃思想和高洁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