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居苕溪上,与白石洞天为邻。潘德久字予曰:白石道人且以诗见畀。其词曰:“人间官爵似摴蒱,采到枯松亦大夫。白石道人新拜号,断无缴驳任称呼。”予以长句报贶

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

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

仙人食罢腹便便,七十二峰生肺肝。

真祖只在南山南,我欲从之不惮远。

无方煮石何由软,佳名锡我何敢辞。

但愁自此长苦饥,囊中只有转庵诗。

便当掬水三咽之。

形式: 古风

翻译

南山的仙人吃什么?他每晚都在山中煮白石。
世人称他为白石仙,一生吃石头却不用花钱。
仙人吃完后肚子鼓鼓的,好像七十二座山峰长在他的肺和肝上。
真正的祖师就住在南山的南边,我想追随他,哪怕路途遥远。
没有方法能让石头煮得柔软,既然赐予我美名,我怎敢推辞。
只是担心从此长久饥饿,我口袋里只有转庵诗作安慰。
那就让我捧起水来,分三次喝下吧。

注释

南山:指南山。
仙人:修道之人。
白石:可能指白色的石头,也可能象征修炼的物品。
一生费齿:形容吃石头的艰难。
费钱:不需要花费钱财。
腹便便:形容肚子饱满。
肺肝:这里比喻仙人的内脏。
真祖:道教中的祖师。
不惮远:不怕路途遥远。
无方煮石:无法使石头变软。
佳名:美好的名字。
转庵诗:可能指诗集或诗人名字,暗示诗人的生活只能靠诗作慰藉。
掬水三咽:捧水小口慢慢喝。

鉴赏

这两首诗都是宋代诗人姜夔的作品,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意境。

第一首《南山仙人》描绘了一位隐居南山的仙人,以白石为食,生活简朴却自得其乐。诗中通过“煮白石”、“白石仙”等形象,表现了仙人的超凡脱俗和对自然的亲近。诗人表示自己愿意追随这位仙人,尽管担心生活清贫,但仍然愿意接受“白石仙”的美誉。结尾处,诗人以“掬水三咽”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诗艺的执着。

第二首《余居苕溪上》则是一首赠答诗,诗人寓言般地描述了官场如摴蒱游戏,而白石道人虽未获得世俗的高位,却因诗歌才华被赋予“白石道人”的称号,表达了对文学价值的肯定。诗人以长句回应友人的赠诗,显示了对友情和文才的珍视。

总的来说,姜夔的这两首诗都富有哲理,通过隐逸和文学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收录诗词(283)

姜夔(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字:尧章
  • 号:白石道人
  • 籍贯: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
  • 生卒年:kuí](1154年—1221年

相关古诗词

丁巳七月望湖上书事

白天碎碎如拆绵,黑天昧昧如陈玄。

白黑破处青天出,海月飞来光尚湿。

是夜太史奏月蚀,三家各自矜算术。

或云七分或食既,或云食昼不在夕。

上令御史登吴山,下视海门监月出。

年来历失无人修,三家之说谁为优。

乍如破镜光炯炯,渐若小儿初食饼。

时方下令严禁铜,破镜何为来海东。

天边有饼不可食,闻说饥民满淮北。

是镜是饼且勿论,须臾还我黄金盆。

金盆当空四山静,平波倒浸云天影。

下连八表共此光,上接银河通一冷。

御史归家太史眠,人间不闻钟鼓传。

白石道人呼钓船,一瓢欲酌湖中天。

荷叶摆头君睡去,西风急送敲窗句。

形式: 古风

送陈敬甫

十年所闻溢吾耳,去年诵君书一纸。

古人三语得奇士,况此磊落数百字。

相逢千岩万壑里,有客如君请兄事。

才高自古人所忌,论高不售反惊世。

好诗取客如劵?,我无三者犹至是。

如君之贫不可避,如君之贫不可避,呼舟径度寒潮外。

形式: 古风

生云轩

在山长与云同斋,出山忆云云不来。

千金买得太湖石,数峰相对寒崔嵬。

朝来忽觉青苔湿,叆叆如炊石间出。

白云何处不相逢,却怪年年枉相忆。

王郎胸中横一丘,在山出山云与游。

更呼白石老居士,来倚云根吟七字。

形式: 古风

送项平甫倅池阳

项君声名天宇窄,与君俱是荆湖客。

向来相闻不相值,长安城中乃相识。

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如君笔墨与性合,妙处特过苏李前。

我如切切秋虫语,自诡平生用心苦。

神凝或与元气接,屡举似君君亦许。

西湖一曲古墙阴,清坐论诗夜向深。

见谓人间有公等,不知来者不如今。

乾坤虽大知者少,君不见,古人拙处今人巧。

我徂山林口挂壁,如君合救狂澜倒。

石渠春水绿泱泱,阁下无人白日长。

万里江湖入归梦,子云不愿校书郎。

九华山色梅根渡,半日风帆即秋浦。

六条察吏安用许,幸有千岩作诗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