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事之西因依墉壑为山数仞有悬水焉予理戎之暇聊以息燕此相国张公之所作也缅怀高致时濯尘缨即事寄言而赋斯什

奇峰似天作,半倚增城隅。

何处通泉脉,潺湲竟朝晡。

挂石悬一带,洒荷散千珠。

固宜赏高人,何为对武夫?

鼓鼙时铿鍧,吏卒亦喧呼。

愧尔来我所,顾我非尔徒。

乃是风流相,昔尝居此都。

能移造化力,雅与山水俱。

多惭受成者,得此聊自娱。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特的自然景观与官府建筑融合的画面,展现了诗人裴度在繁忙政务之余,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感慨。

首句“奇峰似天作,半倚增城隅”描绘了山峰如同天工之作,半倚于城墙的一角,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着,“何处通泉脉,潺湲竟朝晡”描述了山中泉水的流淌,从清晨到傍晚,潺潺不绝,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挂石悬一带,洒荷散千珠”则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瀑布与荷塘的景象,石头悬挂着一条瀑布,水珠洒落在荷叶上,犹如千颗珍珠散落,美不胜收。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然而,接下来的几句“固宜赏高人,何为对武夫?鼓鼙时铿鍧,吏卒亦喧呼”则转而抒发了对当前环境的不满,将山中的宁静与官场的喧嚣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愧尔来我所,顾我非尔徒”表明诗人对能够在此欣赏美景感到庆幸,同时也对自己身处官场感到些许愧疚。最后,“乃是风流相,昔尝居此都。能移造化力,雅与山水俱”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能够与山水共处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与官场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愿望。

收录诗词(28)

裴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借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

  • 字:中立
  • 籍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
  • 生卒年:765年-839年4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月诗

金波绚彩丽初筵,玉冕流辉满大圆。

镜里山川同炯炯,楼前风露共娟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纪汤泉

维泉肇何代,开凿同二仪。

五行分水火,厥用谁一之。

在卦得既济,备象坎与离。

下有风轮煽,上有雷车驰。

霞掀祝融井,日烂扶桑池。

气殊礜石厉,脉有灵砂滋。

骊山岂不好,玉环污流脂。

至今华清树,空遗后人悲。

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

一濯三沐发,六凿还希夷。

伐毛返骨髓,发白令人黟。

十年走尘土,负我汗漫期。

再来池上游,触热三伏时。

古寺僧寂寞,但馀壁上诗。

不见题诗人,令我长叹咨。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歙郡有黄山楼北瞰黄山山势中拆若巨门状因题一绝

黟峰翠色自天流,直下青冥豁素秋。

閒倚朱栏频北望,只宜名作巨门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寒食下第通简长安故人

寒食都人重胜游,相如独自闭门愁。

尝闻娄护因名达,君试将馀问五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