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红衣.永定门秋望

过眼云孤,寻秋地窄,凤城今夕。

岸苇无情,盈颠为谁白。

荒坛废宇,斜照外、神鸦颜色犹昔。

灯火几家,矗高楼西北。尘香九陌。

如梦笙歌,春深旧京国。兰台再试,赋笔惘然忆。

谱入水风残调,一片鼓笳声急。

算燕鸿来去,乔木百年能识。

形式: 词牌: 惜红衣

鉴赏

此诗《惜红衣·永定门秋望》由清代诗人陈匪石所作,描绘了秋夜京城的景象,充满了深沉与怀旧的情感。

首句“过眼云孤”,以孤云喻人世间的短暂与无常,引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寻秋地窄”则点明了秋天的季节特征,同时也暗示了空间的局促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情绪。

“岸苇无情,盈颠为谁白”两句,通过描写岸边芦苇的无情与秋天芦花的洁白,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与哀愁。芦苇的“无情”与芦花的“白”形成鲜明对比,寓含着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深刻寓意。

“荒坛废宇,斜照外、神鸦颜色犹昔”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夕阳下的废墟与神鸦形成对比,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也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灯火几家,矗高楼西北”则转而描绘了城市中的一抹温暖,灯火与高楼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又蕴含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过去与现在的思考。

“尘香九陌。如梦笙歌,春深旧京国”将目光转向京城的街道,以“尘香”形容街道上的气息,仿佛是春天的气息依然留存,而“如梦笙歌”则描绘了昔日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兰台再试,赋笔惘然忆”中的“兰台”可能指代文人雅士聚会之地,诗人再次尝试写作,却感到茫然与回忆,体现了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对过往文人生活的怀念。

“谱入水风残调,一片鼓笳声急”则以音乐和鼓笳声作为结尾,将情感推向高潮,水风残调与急促的鼓笳声交织在一起,不仅渲染了秋夜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忧虑。

最后,“算燕鸿来去,乔木百年能识”以燕子与乔木的形象收尾,燕子的迁徙与乔木的长久存在,象征着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社会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秋夜京城的独特感受,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深深怀念。

收录诗词(258)

陈匪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惜琼花

波流急。鞭影直。早重阴暗阁,芳信犹隔。

落梅风力余寒恻。人倚高楼,何处长笛。

前游浑记得。甚杨花未雪,丝鬓先白。

酒边忘却春风笔。秾李夭桃,都是愁色。

形式: 词牌: 惜琼花

曲游春

驻马城南路,对绕堤深柳,垂荫天窄。

散麴芳悰,怕东风飏起,几丝愁碧。雾眼花光隔。

任叶底、乱莺梭织。

背画阑、影落平芜,遥揖翠微山色。水侧。凭高望日。

问残酒催醒,何处羌笛。

门巷依然,叹兰丛露冷,枣林香寂。梁杏春无迹。

剩幕燕、飘零如客。问晓风、夜月徘徊,几人鬓白。

形式: 词牌: 曲游春

蓦山溪.冬柳

婆娑老柳,眼底长亭路。

不见玉骢归,见西风、乱鸦无数。

关山万里,一片冻云横,憔悴损,旧时腰,漫忆临风舞。

长条踠地,岁岁花朝雨。

重过画桥阴,感凋年、有如此树。

黄金散尽,斜照上荒台,春信远,野波寒,隐隐哀笳暮。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蕙兰芳引

残吹晚空,远山正、睡容初熟。

送一羽流光,闲里半消鬓绿。

佩秋俊赏,记共采、泽兰盈掬。

省会心不远,尽日无言空谷。

待月楼台,听莺门巷,断梦谁续。

纵青鸟殷勤,还恐探看未足。佳人何处,岁寒倚竹。

清波垂,墙外几声横玉。

形式: 词牌: 蕙兰芳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