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蛾眉山僧

君不见蛾眉山高高,一抹入云霄。

紫雾濛濛暮复朝。

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

上有玉芙蓉,瓣瓣插太清。

问师何赤脚,曾踏莲花顶上行。

问师何所有,一锡并一盂。

锡底飞空常不住,盂里藏龙蜿蜿舒。

朅来行脚遍尘寰,恍如身坐蛾眉山。

火里青莲长不灭,风中幡影任飞翻。

瞿塘滟滪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

一盂?尽锦江水,卓锡横空是归来。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行走于尘世的峨眉山僧人形象,充满了超凡脱俗的意境。首句“君不见蛾眉山高高”,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峨眉山的雄伟壮观,仿佛直插云霄,引人遐想。接着,“紫雾濛濛暮复朝”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峨眉山僧人所处的广阔世界与渺小的个人形象相结合,突显了僧人的超然物外之感。接下来,“上有玉芙蓉,瓣瓣插太清”一句,以玉芙蓉比喻僧人的高尚品格,将其置于天清地宁的境界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形象。

“问师何赤脚,曾踏莲花顶上行。问师何所有,一锡并一盂”两句,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了僧人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修行的执着追求。赤脚象征着僧人不为物质所累,一锡一盂则代表了其修行所需的简单工具,体现了佛教徒的朴素生活哲学。

“朅来行脚遍尘寰,恍如身坐蛾眉山”一句,表达了僧人虽行走在世间,但内心却如同始终坐在峨眉山上,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最后,“火里青莲长不灭,风中幡影任飞翻”两句,以青莲和幡影为喻,象征着僧人内心的纯净与坚定,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自我,不受干扰。

“瞿塘滟滪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一句,通过对比瞿塘滟滪的壮丽景色,强调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无需借助外在的工具就能达到心灵的彼岸。“一盂?尽锦江水,卓锡横空是归来”结尾两句,以僧人的一盂水饮尽锦江水,象征着其修行的圆满与归宿,卓锡横空则是其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整首诗通过对峨眉山僧人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徒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岁暮放歌

著书十万付名山,何如抱策叩燕关。

浮名千秋俱等閒,但取黄金系肘后。

还留白眼向人间,蔡公一言夺封侯。

苏生十上仍不收,世间巧拙皆自谋。

生憎子云老执戟,草玄卧阁风飕飕。

形式: 古风

羽甫家兄斋中曲木几歌

离奇古木不中绳,以之为器器不平。

吁嗟岂是樵爨物,高人一见眼自明。

登君之堂作君几,我取离奇不取平。

古之奇人多礧砢,其貌嵚巇而可惊。

始知世俗称平者,乃是钝滞之别名。

山不奇兮不肯高,水不奇兮不肯清。

平莫平于案与椅,终日对之有何情。

请君相士如相几,但见离奇切莫轻。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羽甫家兄池上白鹇歌

世间不独少閒人,人间亦复少閒鸟。

白鹇为性本幽閒,行步纡徐翮夭矫。

如今世上少閒林,不如敛翮向君沼。

君之池沼最清閒,主人与鸟立池间。

若个閒人肯伴鹇,我即开门问往还。

形式: 古风

再题金粟泉书苏公祠壁

茫茫大海汎玻瓈,奇甸波心一叶挈。

中有寒泉漾碧光,宛如荷面珠明灭。

谁云海眼与潮通,泉味夐与咸潮别。

石缝澄澄几许深,飘来金粟纷如屑。

山上常闻产玉禾,井中谁解有金埒。

僧雏誇语未足信,居人拾得为余说。

我来窥井窅无见,恰如贫子思金穴。

何须海外觅黄芽,一歃神瀵甘且冽。

曾浮杨子饮中泠,此泉堪与相颃颉。

天荒海阔无人到,羽也泉经安得列。

前余饮者苏端明,冷庙颓垣碑孑孑。

入门见像不肯拜,手自扪萝看古碣。

佳水佳山信有缘,要待奇人成三绝。

二十年前我梦游,光景明明目所阅。

却恨端明不我见,江山千古留馀缺。

今来挥手与山辞,泉声为我增幽咽。

流波滚滚送游人,五百年后何人啜。

形式: 古风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