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夹山寺

塞门从古杂烟尘,丹鹫谁移佛土新?

属国已归东夏日,荒碑犹识上元春。

穿亭一水留僧供,夹寺三峰护法轮。

中有双钩看欲起,光芒夜夜动星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戚继光在游览夹山寺时所见之景,以及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联“塞门从古杂烟尘,丹鹫谁移佛土新?”以“塞门”、“烟尘”、“丹鹫”等意象,勾勒出古寺历经沧桑的景象,暗示着历史的变迁与佛教文化的传承。接着,“谁移佛土新”则引人思考,是对于佛土新生的疑问,或是对重建寺庙的赞叹,富有哲理意味。

颔联“属国已归东夏日,荒碑犹识上元春。”通过“属国”、“东夏日”、“荒碑”、“上元春”等词语,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痕迹。属国,可能指古代的边疆地区,这里暗含着对边疆和平的向往;“东夏日”与“上元春”分别代表季节更替与节日庆典,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循环。

颈联“穿亭一水留僧供,夹寺三峰护法轮。”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一条小溪穿过亭子,为僧侣提供生活所需;而三座山峰护卫着寺庙,象征着佛法的稳固与庇护。这一联既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共存,也寓意着修行者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尾联“中有双钩看欲起,光芒夜夜动星辰。”以“双钩”比喻僧侣的智慧与修行,暗示他们内心的光芒能够照亮夜空,触动星辰。这不仅是对僧侣智慧与精神力量的赞美,也是对佛法普照世间、引导众生向善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夹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美丽、宗教的深邃以及人性的光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246)

戚继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 字:元敬
  • 号:南塘
  • 籍贯:山东登州

相关古诗词

练武太平,登南庙望北山古刹,感怀赋此

忆昔从戎向北陲,重来持节鬓成丝。

夜悬炎海烽烟梦,时听严关杕杜诗。

古戍寒云过铁马,中原睛日闪牙旗。

安危赖有诸君在,酹酒还期下月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陈将军留守承天

天为闽越息风尘,借箸奇能动鬼神。

二十年来劳汗马,五千里外过征轮。

义高田孟翻多议,家似韩原未是贫。

忽听离歌秋色里,当杯不觉倍酸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汤泉大阅

使者临关日拥旄,天威只尺壮神皋。

指挥乍结车骑阵,战守还凭虎豹韬。

万阁凌霄金作垒,五兵飞雪玉为刀。

年来愧博君王宠,幸有边尘识二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送徐使君参知山东政事二首(其一)

监兵六郡节旄新,元是褰帷第一人。

患难相将兰作佩,生平独立玉为身。

曾消汉士沙中语,更却胡儿碛外尘。

桑梓何因私帝泽,岁星今已在东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