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戚继光在游览夹山寺时所见之景,以及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联“塞门从古杂烟尘,丹鹫谁移佛土新?”以“塞门”、“烟尘”、“丹鹫”等意象,勾勒出古寺历经沧桑的景象,暗示着历史的变迁与佛教文化的传承。接着,“谁移佛土新”则引人思考,是对于佛土新生的疑问,或是对重建寺庙的赞叹,富有哲理意味。
颔联“属国已归东夏日,荒碑犹识上元春。”通过“属国”、“东夏日”、“荒碑”、“上元春”等词语,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痕迹。属国,可能指古代的边疆地区,这里暗含着对边疆和平的向往;“东夏日”与“上元春”分别代表季节更替与节日庆典,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循环。
颈联“穿亭一水留僧供,夹寺三峰护法轮。”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一条小溪穿过亭子,为僧侣提供生活所需;而三座山峰护卫着寺庙,象征着佛法的稳固与庇护。这一联既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共存,也寓意着修行者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尾联“中有双钩看欲起,光芒夜夜动星辰。”以“双钩”比喻僧侣的智慧与修行,暗示他们内心的光芒能够照亮夜空,触动星辰。这不仅是对僧侣智慧与精神力量的赞美,也是对佛法普照世间、引导众生向善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夹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美丽、宗教的深邃以及人性的光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