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落落明珠耀百千,森萝万像镜中悬。
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
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
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
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
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
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
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
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
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摩。
这首诗名为《弄珠吟》,作者是唐代的僧人慧藏。这是一首以禅宗思想为主题的诗,通过对佛珠的咏叹来表达禅修的境界和悟道的心得。诗中充满了深奥的佛学概念和精妙的禅机。
"落落明珠耀百千,森萝万像镜中悬。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 这几句描绘了一串璀璨的佛珠在阳光下闪耀如同众多星辰,映照在镜中的影像是无数的生命形象,象征着佛法普照一切,而这股智慧之光则穿透了世间的一切,涵盖了四生六道所有众生的根本灵魂。
"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 诗中表达了凡人和圣者的共同向往,那就是追求这颗象征智慧的佛珠,但由于心识不清,即使在眼前也难以真正领悟它,只能在物质世界中徒劳地寻找,结果只是随波逐流的改变。
"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 这段诗文通过多种比喻来表达佛珠的深义,它超越了世间的对立和限制,不生不灭,既是禅者的理想境界,也象征着清净无染的自性。诗中还提到“如意珠”和“大圆镜”,这是指能够随心所欲实现一切愿望的珍宝以及能照见万物真实相的智慧镜像。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与这颗佛珠之间的不二法门,以及自性本来的清净无染。
"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摩。" 诗尾部分强调了对真实智慧的追求和体认,这颗佛珠象征着佛陀的智慧,不需要在世间的物质世界中寻找,应直接以禅定的方式去领悟。诗人还表达了对一切现象隐显之间无二无别的理解,以及面对这颗佛珠时能够真正识得和体证到禅宗中的“摩诃”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佛珠,展示了一种超越世间对立、追求本真自性的禅修之路。
不详
清秋无所事,乘露出遥天。
凭仗樵人语,相期白永年。
图形期自见,自见却伤神。
已是梦中梦,更逢身外身。
水花凝幻质,墨彩染空尘。
堪笑予兼尔,俱为未了人。
未得忘身法,此身终未安。
病肠犹可洗,瘦骨不禁寒。
药少心情饵,经无气力看。
悠悠片云质,独对夕阳残。
荣辱又荣辱,一何翻与覆。
人生百岁中,孰肯死前足。
玄鬓忽如丝,青丛不再绿。
自古争名徒,黄金是谁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