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珠吟

落落明珠耀百千,森萝万像镜中悬。

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

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

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

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

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

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

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

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

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摩。

形式: 古风

翻译

明珠璀璨如繁星,万千景象如镜中之林。
光芒穿越无量世界,涵括众生六道,同归一灵之源。
无论凡人圣者,谁不羡慕此珠,但心动欲求却视而不见。
面对宝珠却不识其真,追求外物令当下迷失。
以万千比喻形容此珠,超脱一切是非,超越言语描述。
此珠之生非生,非无生而驻留。
如意珠、大圆镜,也有人称之为本性。
分身亿万,我之宝珠亦如此分遍,自无始以来纯净至今。
日常所用即真佛,何必追逐外物徒增波折。
显隐之间无二相,对面识珠即是悟。

注释

落落:分散、众多的样子。
明珠:珍贵的珠子,比喻佛法或真理。
耀:闪耀。
百千:形容数量极多。
森萝:森林中的藤蔓,比喻纷繁的景象。
万像:万物的形象。
光透:光线穿透。
三千:佛教用语,指大千世界,包括小千、中千、大千。
越:超过。
大千:最大的世界单位。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佛教中生命的四种形态。
六类:指众生的六大类别,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一灵源:共同的灵性源头。
凡圣:平凡人与圣人。
闻:听说。
羡:羡慕。
瞥起:一瞬间,突然。
心求:心中追求。
浑不见:完全看不见。
对面看珠:直接面对宝珠。
看珠:直视宝珠。
不识珠:不认识宝珠的真正价值。
寻珠逐物:寻找宝珠却追逐外物。
逐物:追求外物。
当时变:在过程中迷失。
千般万般:各种各样的。
况珠喻:用来比喻宝珠的各种情况。
珠离百非:宝珠超越一切错误和非议。
超四句:超越语言文字的限制。
只这:正是这个。
珠生是不生:宝珠的存在超越了生与不生的概念。
如意珠:能满足一切愿望的宝珠。
大圆镜:比喻清净无垢、能映照一切的智慧。
性:本性,真如。
分身百亿:佛菩萨化身无数。
我珠分:我的宝珠也如此分布。
无始:没有开始的时间。
本净:原本就是清净的。
日用:日常生活中。
真珠:真实的宝藏,比喻佛性。
佛陀:觉悟者,佛教创始人。
何劳:何必辛苦。
浪波波:比喻徒劳无益的努力。
隐现:显现与隐藏。
则今:现在,当前。
无二相:没有区别,统一的真相。
识得摩:能够认识并理解它。

鉴赏

这首诗名为《弄珠吟》,作者是唐代的僧人慧藏。这是一首以禅宗思想为主题的诗,通过对佛珠的咏叹来表达禅修的境界和悟道的心得。诗中充满了深奥的佛学概念和精妙的禅机。

"落落明珠耀百千,森萝万像镜中悬。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 这几句描绘了一串璀璨的佛珠在阳光下闪耀如同众多星辰,映照在镜中的影像是无数的生命形象,象征着佛法普照一切,而这股智慧之光则穿透了世间的一切,涵盖了四生六道所有众生的根本灵魂。

"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 诗中表达了凡人和圣者的共同向往,那就是追求这颗象征智慧的佛珠,但由于心识不清,即使在眼前也难以真正领悟它,只能在物质世界中徒劳地寻找,结果只是随波逐流的改变。

"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 这段诗文通过多种比喻来表达佛珠的深义,它超越了世间的对立和限制,不生不灭,既是禅者的理想境界,也象征着清净无染的自性。诗中还提到“如意珠”和“大圆镜”,这是指能够随心所欲实现一切愿望的珍宝以及能照见万物真实相的智慧镜像。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与这颗佛珠之间的不二法门,以及自性本来的清净无染。

"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摩。" 诗尾部分强调了对真实智慧的追求和体认,这颗佛珠象征着佛陀的智慧,不需要在世间的物质世界中寻找,应直接以禅定的方式去领悟。诗人还表达了对一切现象隐显之间无二无别的理解,以及面对这颗佛珠时能够真正识得和体证到禅宗中的“摩诃”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佛珠,展示了一种超越世间对立、追求本真自性的禅修之路。

收录诗词(1)

慧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贻白永年诗

清秋无所事,乘露出遥天。

凭仗樵人语,相期白永年。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写真

图形期自见,自见却伤神。

已是梦中梦,更逢身外身。

水花凝幻质,墨彩染空尘。

堪笑予兼尔,俱为未了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病后作

未得忘身法,此身终未安。

病肠犹可洗,瘦骨不禁寒。

药少心情饵,经无气力看。

悠悠片云质,独对夕阳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效古

荣辱又荣辱,一何翻与覆。

人生百岁中,孰肯死前足。

玄鬓忽如丝,青丛不再绿。

自古争名徒,黄金是谁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