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纲在宋朝时期,作为贬官前往剑浦任职时,途经鹅湖并留下赠诗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鹅湖自然美景和寺庙宁静氛围的赞美。
首句“谪宦去为剑浦吏”,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处境,他被贬官,前往剑浦担任小吏。接着,“税驾且作鹅湖游”一句,表达了诗人暂时放下公务,选择游览鹅湖的轻松心情。
“沈沈梵宇殿阁古,寂寂胜地林泉幽”两句,生动描绘了鹅湖寺庙的古老庄严与周围环境的宁静幽美。这里的“沈沈”形容寺庙的深邃庄严,“梵宇”指佛寺,“殿阁”是寺庙建筑的统称,“古”字强调了历史的悠久。“寂寂”则描绘了环境的静谧,“胜地”指的是风景绝佳的地方,“林泉”则是山林与泉水的合称,此处用来形容鹅湖的自然风光。
“祖师道场谁继嗣,妙峰德云真比丘”两句,转向对寺庙历史传承的关注。这里提到的“祖师”可能是寺庙的创始人或重要先贤,“道场”是修行的场所,“继嗣”意味着继承与延续。而“妙峰”可能是指寺庙中的高处,“德云”则可能是对僧侣品德的赞誉,“真比丘”则是对僧侣身份的确认。
最后,“夜寒灯下接软语,却恨行客难淹留”表达了诗人与昌长老(可能是指鹅湖的住持)深夜交谈的温馨场景,以及对短暂相聚时光的不舍。这里的“软语”形容话语的柔和亲切,“行客”则是对诗人的自指,暗示了诗人即将离开,对未能更长时间停留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鹅湖的自然之美与宗教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