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赵令铄

东坡已报六年穰,惆怅红尘白首郎。

枕上溪山犹可见,门前冠盖已相忘。

故人年少真琼树,落笔风生战堵墙。

端向瓮间寻吏部,老来专以醉为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东坡已经连续六年丰收,我却在红尘中白了头,满心惆怅。
即使在梦中,还能看见溪山美景,但门前的荣华富贵已经不再记得。
那些年轻的旧友如同美玉般珍贵,他们的才情横溢,如同笔下生风,能震撼人心。
如今只想在酒瓮间寻找过去的官场朋友,晚年的生活只剩下借酒浇愁。

注释

东坡:指苏轼,这里代指丰收。
六年穰:连续六年的丰收。
惆怅:感到悲伤或失落。
红尘:世俗社会,这里指官场。
枕上:在梦中。
溪山:山水风景。
冠盖:古代官员的车马仪仗,象征权势。
故人:老朋友。
琼树:比喻珍贵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
战堵墙:形容文采飞扬,有震撼力。
吏部:古代官署,主管官员选拔和考核。
醉为乡:以醉酒为乐,逃避现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开篇“东坡已报六年穰”两句,东坡即苏轼自称,他在六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粮食不足的困难,这里的“穰”指的是饥荒或贫困。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无奈。

接着“惆怅红尘白首郎”一句,反映出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和个人衰老的无奈。“红尘”指的是俗世,“白首”则是形容头发变白,即年老。这里流露出一种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情怀。

“枕上溪山犹可见,门前冠盖已相忘。”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尽管在枕边还能想象到美丽的溪山,但现实中门前的繁华和世间的交往却已经被人们遗忘。这是对个人隐居生活的一种肯定,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认同感的丧失。

“故人年少真琼树,落笔风生战堵墙。”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的友人在年轻时就像珍贵的琼树一样,具有非凡的才华。他们的文字(落笔)如同战场上的坚固长城,充满力量。这是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旧日友情的怀念。

“端向瓮间寻吏部,老来专以醉为乡。”末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年迈时的生活态度。他们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将酒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以饮酒来逃避现实,寻找心灵的慰藉。这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自我安慰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展现了苏轼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以及他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其一)

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一噫固应号地籁,馀波犹足挂天绅。

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

莫向百花潭上去,醉翁不见与谁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其二)

滔滔四海我知津,每愧先生植杖芸。

自少多言晚闻道,从今闭口不论文。

滟翻白兽樽中酒,归煮青泥坊底芹。

要识老僧无尽处,床头牛蚁不曾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次韵赵令铄惠酒

神山无石髓,生世悲暂寓。

坐待玉膏流,千载真旦暮。

青州老从事,鬲上非所部。

惠然肯见从,知我憎市酤。

开瓶自洗盏,肴核谁与具。

门前听剥啄,烹鱼得尺素。

形式: 古风

送范纯粹守庆州

才大古难用,论高常近迂。

君看赵魏老,乃为滕大夫。

浮云无根蒂,黄潦能须臾。

知经几成败,得见真贤愚。

羽旄照城阙,谈笑安边隅。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于菟。

诸郎更何事,折箠鞭其雏。

吾知邓平叔,不斗月支胡。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