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蒋清隐

门外好山千万重,翠涛百顷罗云松。

细水幽回杂花远,三径修竹来秋风。

灵籁泠泠动清操,世外红尘飞不到。

白月流光抱石台,高人潇爽长吟啸。

起居閒閒趣有馀,看山看水还看书。

木瓢满酌示真率,不知轩冕为何如?

太华终南青未了,北山移文为谁道?

君不见孤竹夷齐久寂寥,首阳薇蕨今荒草。

形式: 古风

翻译

门外有无数重叠的青山,翠绿的波涛在百顷松林中荡漾。
细小的水流曲折,夹杂着远处的野花,秋风吹过三径修长的竹林。
清脆的声音在山间回荡,仿佛在弹奏出高尚的情操,尘世的纷扰无法触及这里。
明亮的月光洒在石台上,高雅的人在这里悠然长啸吟诗。
日常生活悠闲自在,欣赏山水,阅读书籍,乐趣无穷。
用木瓢满满斟酒,展现出真挚率性,不知道官场的浮华是什么样子。
巍峨的太华、终南山色依旧青翠,北山的故事又有谁能述说?
你看那孤竹夷齐长久以来的寂静,首阳山的薇蕨如今已成荒草。

注释

翠涛:翠绿的波涛。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灵籁:自然的声音,如鸟鸣。
红尘:指世俗社会。
木瓢:用木头制成的舀水器。
轩冕:古代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代指官位。
太华:华山。
夷齐:商朝末年的两位隐士伯夷和叔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然的画面,诗人王冕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友人蒋清隐的隐居生活。首句“门外好山千万重”展现了友人居住环境的优美,重重叠叠的山峦与翠绿的松涛相映成趣。接下来,“细水幽回杂花远,三径修竹来秋风”描绘了小溪潺潺、花香四溢,以及秋风吹过竹径的静谧景象。

“灵籁泠泠动清操”赞美了友人的高尚情操,如同清泉般纯净,不受世俗纷扰。“世外红尘飞不到”进一步强调了隐居生活的超脱与远离尘嚣。月光洒在石台上,友人在此悠然自得,或吟或啸,尽显潇洒之态。

“起居閒閒趣有馀,看山看水还看书”写出了友人生活的闲适与志趣,读书赏景,自在无比。诗人以“木瓢满酌示真率”表达对友人率真性格的赞赏,同时暗含对官场浮华的质疑。

最后,诗人以“太华终南青未了,北山移文为谁道”表达了对友人坚守清高的敬佩,暗示友人的选择如同古代隐士那样卓尔不群。结尾处借“孤竹夷齐久寂寥,首阳薇蕨今荒草”寓言,表达了对友人孤独而高尚品格的深深敬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友人的隐逸生活,赞美了友人的高洁情操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士大夫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712)

王冕(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梅花三首(其一)

肯同凡卉争妍?自与高人索笑。

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

形式: 六言诗

梅花三首(其二)

潇洒托身溪谷,清高不染红尘。

数点幽花的砾,包藏万斛阳春。

形式: 六言诗 押[真]韵

梅花三首(其三)

不同杨柳争妍,冷笑托根泉石。

岁寒寄语高人,可问调羹消息?

形式: 六言诗

秋夜雨

秋夜雨,秋夜雨。

马悲草死桑乾路,雁啼木落潇湘浦。

声声唤起故乡情,历历似与幽人语。

初来未信鬼啾唧,坐久忽觉神凄楚。

一时感慨壮心轻,百斛蒲萄为谁举?

山林岂无豪放士,江湖亦有饥寒旅。

凝愁拥鼻不成眠,檠孤燄短寒花吐。

秋夜雨,秋夜雨。

今来古往愁无数,谪仙倦作夜郎行。

杜陵苦为茅屋赋,只今村落屋已无。

岂但屋漏无乾处,凋馀老稚匍匐走。

哭声不出泪如注,谁人知有此情苦?

秋夜雨,秋夜雨。

赤县神州皆斥卤,长蛇封豕恣纵横。

麟凤龟龙失其所,耕夫钓叟意何如?

梦入江南毛发竖,余生听惯本无事,今乃云何惨情绪。

排门四望云墨黑,纵有空言亦何补。

秋夜雨,秋夜雨,何时住?

我愿扫开万里云,日月光明天尺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