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逢辰的作品,名为《赠术士刘衡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对于命运、性格和社会地位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高目下耳赫如鉴,福善祸淫平如衡。" 这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天道的看法,即天道公正无私,如同镜子一样能够照出真相,福禄善良之人则得到吉祥,而作恶多端者则遭到灾祸。
接下来的"颜癯胡夭蹠胡寿,季氏乃富宪乃贫。" 描述了社会上不同人的命运和财富状况,有的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贫困,有的人却早逝而去,这些现象反映出人生的不公和无常。
"伯道无儿汤有后,造物岂是鉴不明。孔明遗恨懿血食,造物岂是衡不平。"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天地造化的质疑,为什么有些正直之人却无子嗣,而一些奸佞小人反而得以延续后代?这是不是天道失明,衡量不公?
"当知禀气有清浊,所以人品有善恶。至若夭寿与贱贵,又是禀气有厚薄。" 这两句诗转而深入,指出人的命运和品格的差异,是由于禀受之气的清浊和厚薄所致,而非天道不公。
最后,"清浊厚薄物自圣,洪纤高下天何言。君子惟以理自充,英雄难与造物争。前人论理不论气,不信试问刘鉴衡。" 诗人表达了对命运的认知和顺应,以及对于理性和道德的重视。他认为自然界的高下、人的寿夭贵贱皆有其天然之理,不必追究。而君子应当以道德自守,不与造物者争辩。最后一句则是对刘衡鉴的提问,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术士的尊重和信任。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宇宙、生命和社会问题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