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题五首(其一)

结屋古城外,山高多古声。

上有无枝树,下望如偃亭。

远远见行客,时没复时明。

行客虽樵牧,与我自同情。

我愿读诗书,客愿游青冥。

不入古城里,便会居古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乡村景象。诗人以“结屋古城外”开篇,点明了地点,随后通过“山高多古声”渲染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宁静美。接着,“上有无枝树,下望如偃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上句写树之高耸,下句则以“偃亭”(倒下的亭子)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从高处俯瞰所见的景象,既展现了空间的层次感,又蕴含了一种时间的流逝感。

“远远见行客,时没复时明”描绘了远处行人的动态,通过“时没复时明”的变化,不仅表现了光线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常态。接下来,“行客虽樵牧,与我自同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行客的理解与共鸣,无论是劳作的樵夫还是放牧的人,都与诗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超越身份界限的共情。

最后,“我愿读诗书,客愿游青冥”表达了诗人与行客各自的心愿,前者渴望通过读书来丰富心灵,后者可能向往更广阔的天空或未知的世界。这种愿望的表达,既展现了个人的理想追求,也反映了对自由与知识的普遍渴望。“不入古城里,便会居古城”则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即使身处繁华之外,也能在心中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842)

何吾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漫题五首(其二)

大山复小山,连绵何茫茫。

深崖更尖峰,古色何苍苍。

野田千顷绿,何处是长江。

长江田际外,水大如星光。

形式: 古风

漫题五首(其三)

上有萧萧树,下有茫茫水。

水长灌树根,树老枝不瘁。

树底生茯苓,结根五尺里。

仙人教我餐,胜于千日醉。

形式: 古风

漫题五首(其四)

槐树老如松,垂珠滴秋露。

新长春风枝,剪却前时蠹。

何不如青草,遮我街前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漫题五首(其五)

早起何所见,上下千山色。

石溜与松风,鸟啼更虫唧。

见之不可听,故乡心嘹呖。

一夜春雷声,开门添古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