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殿新竹应制次韵

千竿倏忽散层云,疑有风雷为骏奔。

峻擢已应烦地媪,巧裁仍复借天孙。

已惊虎豹留皮处,更看龙蛇起陆痕。

圣主工夫同造物,坐令温诏发霜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千根竹子瞬间消散了层层乌云,仿佛有风雷在疾驰而过。
它们高高耸立,似乎已经让大地之母感到疲惫,巧妙的编织又借助了天上的织女之力。
令人惊讶的是,这里曾留下猛虎豹子的皮毛痕迹,现在又有龙蛇起舞的迹象。
圣明的君主如同造物主一般独具匠心,只需轻轻一令,温暖的诏书就从寒冷的土地深处发出。

注释

千竿:形容竹子众多。
倏忽:瞬间。
层云:层层叠叠的乌云。
风雷:疾风骤雨。
峻擢:高高耸立。
地媪:大地之母,比喻土地。
巧裁:巧妙的编织。
天孙:天上的织女,代指巧手。
虎豹:猛兽。
龙蛇:象征神秘力量或变化。
圣主:圣明的君主。
造物:创造万物。
温诏:温暖的诏书。
霜根:寒冷的土地深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吕所作,名为《宣和殿新竹应制次韵》。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千竿倏忽散层云,疑有风雷为骏奔。" 这两句从宏观角度出发,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场面。千竿竹林中的竹叶似乎在一瞬间被强烈的风吹得四处飘散,而这股力量之大,以至于让人怀疑是否有雷霆欲起。

"峻擢已应烦地媪,巧裁仍复借天孙。" 这两句则从微观视角探讨自然法则与人类智慧之间的关系。“峻擢”指竹子直立生长,而“应烦地媪”则形容竹子的根系深入泥土,与大地紧密相连。这既表明了竹子生命力之强,也象征着诗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

接下来的两句 "已惊虎豹留皮处, 更看龙蛇起陆痕。" 描绘了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环。在这片竹林中,曾经有猛兽经过,留下了它们的踪迹,而现在则是龙蛇蜕变之地。这两句传达出一种生命力顽强、生态平衡的哲思。

最后两句 "圣主工夫同造物,坐令温诏发霜根。" 则将自然界的事物升华到宇宙万物共生的层面上。“圣主”指代天帝或造物者,而“工夫同造物”则是说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和大自然并肩,共同塑造世界。这不仅彰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表达了一种宇宙观,即万物皆由天地所生,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笔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思想。

收录诗词(244)

李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 籍贯:记诵过
  • 生卒年:1122—1198

相关古诗词

追挽游大夫

大夫古君子,不可今人求。

蝇营鄙世态,贪吟口不休。

一朝膺事任,卓尔茂勋猷。

此道今已远,天乎公首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追挽刘平父二首(其二)

高才入用合求闻,却向丘园号隐君。

驰骋古人真我事,泥涂轩冕付时人。

黄粱未熟惊尘世,白璧空埋惨暮云。

赖得相门馀庆在,诸郎峙玉正诜诜。

形式: 古风

追挽刘平父二首(其一)

奕世旂常记姓名,屏山道学蔼馀馨。

流风与世为标的,好义于君见典型。

琴韵祗求追古意,吟怀偏喜旁林扃。

相逢恨晚情犹厚,怅望音容隔杳冥。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送王晋卿赴廷试

怪底先生思涌泉,少年笔势已翩翩。

马嘶长道空骧首,龙擘沧波竟上天。

分付风云身九万,更看礼乐字三千。

期君未可班行去,细听胪音黼座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