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遇公上人

卧云衣服半斓斑,吴越烟萝旧往还。

几度看涛罗刹石,经年寻药武夷山。

剃髭刃涩秋窗冷,补衲灯微夜榻閒。

应笑劳生苦多事,槐花时节入秦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身披云雾衣衫已斑驳,曾在吴越山林间穿梭
多次观赏海浪拍打罗刹石,多年在武夷山寻找药材
秋日窗户透寒,剃须刀锋利不再,夜晚补衣灯影微弱
想必会笑我一生劳碌,直到槐花飘香时才进入秦关

注释

卧云:形容人如云般飘忽不定。
斓斑:斑驳不均,形容衣物破旧。
吴越:古代地区名,泛指江南一带。
烟萝:山中的藤蔓,象征隐居生活。
罗刹石:可能指有特色的岩石,也可能象征险峻之地。
武夷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剃髭:剃胡须。
刃涩:刀刃生锈或不锋利。
秋窗:秋天的窗户,暗示季节和环境。
补衲:缝补衣物。
夜榻閒:夜晚闲暇时光。
劳生:辛劳的一生。
槐花:夏季开花,象征时间流逝。
秦关:古代关隘,这里指进入中原地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僧或道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卧云衣服半斓斑",衣衫随风飘扬,如同卧在云端,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吴越烟萝旧往还"则是说他们曾游历于江南之地,感受过烟雨朦胧的山水。

接下来的"几度看涛罗刹石,经年寻药武夷山"表明主人公不仅观赏自然美景,更有着对道术修炼和药物寻找的执着。他们在险峻的岩石间探索,在武夷山这样著名的仙境中寻觅长生之药。

"剃髭刃涩秋窗冷,补衲灯微夜榻閒"则写出了主人公日常生活中的简朴与清贫。剃刀锋利却难以剃去胡须,秋风透过破旧的窗棂,使人感到凉意。晚上只能用微弱的灯光来补缀衣物,夜榻之旁也仅有这点光亮。

最后两句"应笑劳生苦多事,槐花时节入秦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和生命苦短的感慨。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仍应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而槐花在特定季节盛开,如同自然界给予人们的一种提醒,提示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有限。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和永恒的意境。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赠赞宁大师

诏修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身。

赴阙尚留支遁马,援毫应待仲尼麟。

溟濛雪影松窗晓,狼籍苔花竹院春。

还许幽斋暂相访,却惭陶令满衣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避寇姥山

山前湖水抱烟村,湖外山光隐若存。

泛宅浮家聊自托,荫松藉草欲谁论。

物情鱼沬真堪笑,世事槐安不在言。

回首故园煨烬里,归欤犹胜傍人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避寇糁潭登李彦修延秀阁

王师千里下邦畿,三月宜新对敌围。

江上扁舟随处是,烟中华屋转头非。

逢人借问何时定,有客来传二圣归。

已办笭箵学元结,卜邻犹冀不相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魏道弼父挽词代曾子修

德邵年高冠里闾,庆馀犹及魏公舒。

似闻白鹤归华表,应有青刍奠故庐。

帝梦漫惊虞涧筑,史占空叹渭滨渔。

泫然东望无从涕,莫厕邦人会葬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