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学士

眼看游旧半东都,五岁曾无一纸书。

平日齐名多早达,暮年同国未情疏。

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后车。

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眼看着旧友大多已东迁,五年来竟无一封书信传。
往昔同名之人早早发达,如今老年同国情感却未疏远。
我略微寻找寺庙中人讨论此事,幸亏有西方的朋友能后续接力。
告诉杜牧先生,这道理无需深究,濠水上垂钓的故事足以说明。

注释

眼看:目睹。
游旧:旧友。
半东都:大多已东迁。
五岁:五年。
曾无:竟然没有。
一纸书:一封书信。
平日:往昔。
齐名:同名。
早达:早早发达。
暮年:老年。
未情疏:情感并未疏远。
稍寻:略微寻找。
东刹:寺庙。
兹事:此事。
赖有:幸亏有。
后车:后续接力的人。
杜郎:杜牧先生。
著便:无需深究。
濠上:濠水上。
始知鱼:垂钓故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写给友人李学士的一首寄赠诗。首句“眼看游旧半东都”,表达了诗人对旧友在京城漂泊的感慨,暗示了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次句“五岁曾无一纸书”则透露出两人之间通信不多,关系似乎有些疏远。

第三句“平日齐名多早达”,回忆过去两人并驾齐驱的成就,暗含对友人早年成功的羡慕和对自己未能及早发达的遗憾。第四句“暮年同国未情疏”则转而表达对晚年友情的珍视,尽管各自境遇不同,但情感并未因岁月而淡漠。

第五、六句“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后车”中,“东刹”可能指的是寺庙,诗人通过寺庙聚会讨论旧事,庆幸还有“西方”(佛教用语,指来世或远方)的友情可以寄托。最后一句“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以调侃的口吻提醒友人,即使如杜甫那样才子,也应该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像庄子濠梁之辩才意识到友情的价值。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旧友情谊的回顾,又有对当下生活的感慨,体现了陈师道诗歌的深沉和细腻。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寄杜择之

诗家两杜昔无邻,文采传家世有人。

疾置送诗惊老丑,坐曹得句自清新。

兴来不假江山助,目过浑如草木春。

农马智专吾不让,衡阳纸贵子能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寄沛县姜承议

平生鲁国老先生,晚见诸郎识老成。

怪有武功蒙宠锡,果缘阴德贯神明。

金池已作归田计,玉版方书济物情。

百里饥寒独颜阖,忍令一物不敷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兖州张龙图文潜二首(其二)

剩喜开三面,旋闻乞一州。

力难随鸟翼,行复立螭头。

今日骐驎阁,当年鹦鹉洲。

寄书愁不达,书达得无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寄兖州张龙图文潜二首(其一)

去国遭前政,还家未白头。

百年当晚遇,一辱独先收。

齿脱空馀舌,颜衰早著秋。

三为郡文学,大胜邓元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