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哭舍弟东山十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已故弟弟深切的哀悼之情。通过“婉娩承颜日,居然意不违”两句,诗人回忆起与弟弟相处的日子,充满了温馨与和谐,表达了对弟弟的怀念和不舍。
接着,“眼昏常剧泪,身病不胜衣”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弟弟去世而产生的悲痛情绪。眼睛因悲伤而昏花,泪水不断,身体因疾病而疲惫不堪,无法承受衣物的重量。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哀伤。
“药裹经春断,书声入夜稀”则进一步说明了诗人因失去弟弟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春天里,不再有人服药,夜晚的读书声也变得稀疏,暗示着家庭的活力与生机因弟弟的离去而减退。
最后,“旧时趋走地,寂寞少光辉”两句,诗人将情感聚焦于弟弟生前常去的地方,如今却显得空旷、寂静,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不仅是对弟弟离世后环境变化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孤独与哀愁的外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弟弟深切的思念与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失去亲人后个人情感世界的变化与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