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五载相违一日过,巷无车迹有樵歌。
因嗟世上深危證,合住山中养太和。
蔓草不知春事去,梅花曾识岁寒多。
予今问道三千里,白发双亲可奈何。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和对世事的感慨。开篇“五载相违一日过,巷无车迹有樵歌”两句,通过五年未见亲人的孤独和街道上的寂静与樵夫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喧嚣的疏离感。紧接着,“因嗟世上深危證,合住山中养太和”一句,诗人似乎对世事的险恶有所感慨,选择隐居山中,以寻求内心的平和。
下两句“蔓草不知春事去,梅花曾识岁寒多”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时间流逝与季节更替的无常。蔓草在春天来临时并不知道春天即将过去,而梅花却历经多年的严寒,似乎对岁月更为敏感。
最后,“予今问道三千里,白发双亲可奈何”一句,则是诗人对远方父母的思念。三千里的距离使得诗人无法探望,即便有所思念,也只能是徒增忧伤。白发双亲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家人的年迈,令人感到无奈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淡然、时间的无常以及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不详
此行滩最险,犹幸拜先生。
身与天俱远,心惟月共明。
家书何日到,世路几时平。
岁晚嗟寥落,春风独满城。
租得西山数亩园,自甘学圃竟穷年。
芟锄如秉太史笔,种接应分造化权。
编竹为防邻犬践,蟠花不碍树禽眠。
圣朝徵士惟科目,束帛无因到尔前。
岭根逢诞日,相对意如何。
直道遭时少,清贫得寿多。
仙茅丹已熟,邻秫味方和。
休说南冠事,穷通付浩歌。
西江郡以梅花重,无愧梅花有此翁。
学到静边皆实地,仁常熟处更春风。
吏看判笔如神异,民拟生祠与佛同。
愿为八荒开寿域,欢声何但鲤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