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氏韵赠王元明元明旧亲予叔行也今死于贼矣(其二)

野树霏烟不傍城,还知高士欲逃名。

倦投芒屩春随处,笑起孤帆潮又生。

曾宿客来门不掩,无心人住鸟忘情。

郊原盛事知多少,出郭当朝共眼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野外的树木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远离城市,似乎知道高洁之士想要逃避名声。
疲惫时随意投宿在简陋的草鞋和春天的任何一处,笑着起身,看见潮水又重新涌起。
曾经有客人来访也不关门,无心之人居住连鸟儿也忘了这里是住所。
乡村田野间的盛事有多少,出了城门就能与当朝人物共享眼前的景象。

注释

野树:野外的树木。
霏烟:朦胧的雾气。
傍城:靠近城市。
高士:品格高尚的人。
逃名:逃避名声。
倦投:疲惫时投宿。
芒屩:简陋的草鞋。
春随处:春天的任何地方。
孤帆:孤独的船只。
潮又生:潮水再次升起。
曾宿:曾经有过住宿。
客来:客人来访。
门不掩:不关门。
无心人:无心于世事的人。
鸟忘情:鸟儿忘记这里是住所。
郊原:乡村田野。
盛事:盛大的事情。
知多少:有多少。
出郭:出城。
当朝:当权者。
共眼明:共享清晰的视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情趣。"野树霏烟不傍城",开篇即设定了一个远离尘嚣、深藏于自然之中的氛围。"还知高士欲逃名"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那些追求超然脱俗、高洁自守的隐逸者的理解与赞赏。

接下来的"倦投芒屩春随处,笑起孤帆潮又生"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悠闲生活。"倦投芒屩"表达了一种疲惫后的放松,而"春随处"则显示出对四季变换的顺其自然的态度。"笑起孤帆潮又生"中,"笑起"可能是因为见到了那自由自在、不为世俗所羁绊的小舟,这里蕴含着诗人对于超脱红尘的向往。

"曾宿客来门不掩,无心人住鸟忘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曾宿客来"可能指的是过去有过客人的到访,而"门不掩"则表明诗人对待客人的开放态度。"无心人住鸟忘情"则是一种生动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最后两句"郊原盛事知多少,出郭当朝共眼明"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郊原盛事"指的是郊野之中发生过的重要事件,而"知多少"则是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一种概括和反思。"出郭当朝共眼明"可能是在说诗人希望与同时代的人共同目睹这些变迁,分享对于历史的认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收录诗词(715)

王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伯氏韵赠王元明元明旧亲予叔行也今死于贼矣(其一)

十分佳处限长淮,人在空明静□猜。

水北结茅真好去,袖中漫刺为谁来。

因嗟翳日尘凝榭,更吊沈枪卧绿苔。

多少平岗绕淮路,分明逐处是池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吴朝议(其二)

自是天公亦厌艰,十年战士好休闲。

胡儿弓射燕陲月,汉将心驰海上山。

庆事频闻输帝府,好音传落到人间。

丈人自是朝廷旧,早趁鹓鸾入近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吴朝议(其一)

小说风烟已自佳,前峰矗矗为盘牙。

千重岩壑名卿宅,一簇楼台刺史家。

自愧虚凉无物望,难将术业向人誇。

所闻政绩刊金石,刻画无盐学篆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和张中大(其二)

忆昔开元夜宴图,锦为方丈玉为壶。

但誇北里楼吹笛,谁问长安米胜珠。

事去牵连难雪耻,愁来陪奉长霜须。

兔园岩穴皆时彦,一斗青精过刻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