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

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翻译

石壁上雕刻着金色的佛像,香山傍依着铁围山
在世间下生成的弥勒佛显现,他心向一处,回归内心
古老的禅庭竹柏环绕,楼阁台榭罕见而宁静
傍晚的山岚增添景色,夕阳余晖更显光彩
讲经的场所邀请智慧的交谈,浴室提供沐浴的衣物
我愿接受这功德之水,从此洗涤世俗的尘埃

注释

石壁:坚固的石壁。
金像:金色佛像。
香山:著名的佛教圣地。
铁围:佛教中的护法山。
弥勒:佛教中的未来佛。
一心:专注一颗心。
竹柏:象征清净的竹子和柏树。
禅庭:禅修的庭院。
楼台:高大的建筑。
世界稀:世间少有。
夕岚:傍晚的山雾。
气色:景色。
馀照:夕阳余晖。
光辉:光芒。
讲席:讲经的座位。
谈柄:谈论的中心。
泉堂:泉水环绕的浴室。
浴衣:沐浴的衣物。
功德水:具有功德的圣水。
濯尘机:洗涤尘世的工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庄严肃穆的佛教礼仪场景。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座古老寺庙的神圣气息和宁静氛围。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这里诗人设定了一个宏伟的空间背景:一尊金色的佛像庄严地嵌在坚固的石壁之中,而整个香山则被铁制成的围墙环绕,既显得出寺庙的神圣不可侵犯,也体现出了古代对佛教礼仪场所的重视与保护。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诗人提到了弥勒佛,这位未来来临的救世之佛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慈悲和智慧。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向往和归依,展现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平静。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这里诗人描绘出了寺庙内部的一片宁静景象:古老的竹林和柏树环绕着禅院,而外部的繁华世界相比之下显得稀少而不重要。这两句诗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通过对晚霞和余晖的描写,诗人捕捉到了自然界中那份柔和而又神秘的美丽,这种景象不仅映衬出寺庙的庄严,也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诗中的这两句表明了在佛教礼仪中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通过清洁身心来接近真理的宗教实践。

最后,"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诗人表达了希望能够接受到佛法中的功德之水,以此洗净世间的污秽,摆脱俗世的烦恼和束缚。这不仅是对佛教仪式的一种尊重,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精神救赎的深切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环境、佛教礼仪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宁静的主题。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

郡守虚陈榻,林间召楚材。

山川祈雨毕,云物喜晴开。

抗礼尊缝掖,临流揖渡杯。

徒攀朱仲李,谁荐和羹梅。

翰墨缘情制,高深以意裁。

沧洲趣不远,何必问蓬莱。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题长安主人壁

久废南山田,叨陪东阁贤。

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

枕籍琴书满,褰帷远岫连。

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

促织惊寒女,秋风感长年。

授衣当九月,无褐竟谁怜。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赠萧少府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

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

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

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

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

欲知清与洁,明月照澄湾。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入峡寄弟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