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集亡食虾蟆诗因有作

我读柳侯诗,不见虾蟆篇。

所亡谅非一,抚卷为慨然。

不应流落人,吟咏亦不前。

问尔胸中奇,何以能弃捐。

汤汤柳之水,渔无鲂与鳣。

背脊得虾蟆,樽俎荐春鲜。

莫言形貌恶,素蛾与婵娟。

柳侯比豢豹,赖以韩诗传。

如闻大吕方,乃无黄钟圆。

问之州鸠氏,政令恐不宣。

我尝求元唱,其深在九渊。

侯诗虾蟆美,人人垂馋涎。

虾蟆窃自惧,子孙将不延。

奈此文字何,偷攘付蜿蜒。

蜿蜒与虾蟆,腥介每相怜。

遂令连璧孤,不知今几年。

念我少年日,未识侯诗妍。

晚见海上老,口诵尽残编。

因之得扬搉,今古共周旋。

此老可补亡,已矣泪潺湲。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我读柳侯的诗,却没找到关于虾蟆的篇章。
他失去的恐怕不止这些,我抚摸着书卷不禁感慨万分。
一个漂泊的人,他的诗歌创作并未因此停滞。
我想问你,你的内心藏着怎样的奇思,为何能舍弃这样的题材。
柳江的水里,渔夫捕不到鲂鱼和鳣鱼。
然而虾蟆被背脊上的花纹推荐为春天的新鲜美食。
别看它们外表丑陋,其实像素蛾和婵娟一样有其美丽之处。
柳侯就像被囚禁的豹子,全靠韩诗流传下来。
如同听到大吕的宏大乐章,却没有黄钟的圆润和谐。
询问地方的斑鸠,政策或许传达不畅。
我曾寻求最初的创作源泉,它深藏在九幽深渊。
柳侯笔下的虾蟆之美,让每个人都垂涎欲滴。
虾蟆自己也害怕,这可能会断绝后代。
面对这些文字,我们只能偷偷地传承下去。
蜿蜒的小径与虾蟆,似乎相互怜悯。
于是,这些珍贵的诗篇孤立无依,已经过去多少年。
回想起我年轻时,还未领略柳侯诗的风采。
晚年遇到海边的老者,他能背诵所有残存的篇章。
由此得以深入研习,古今诗文得以流传。
这位老者弥补了遗失,但遗憾的是,泪水不断流淌。

注释

虾蟆篇:指柳侯诗中的特定篇章。
谅非一:恐怕不止一种。
抚卷:抚摸书卷。
吟咏:诗歌创作。
奇:奇特的思想或创意。
腥介:指鱼类。
连璧孤:形容珍贵诗篇孤立无依。
未识:未曾见识。
口诵:口述背诵。
周旋:研习、流传。
已矣:罢了,表示感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题为《柳集亡食虾蟆诗因有作》。诗中,诗人首先表达了对柳侯(柳宗元)诗歌的敬仰,尤其是对其未见于流传的“虾蟆篇”感到惋惜。他质疑柳侯为何没有留下更多的佳作,暗示柳侯的才华可能被埋没。

接着,诗人通过柳宗元笔下的“虾蟆”形象,比喻柳侯的才华如同渔人捕获的鲜美水产,虽外形不佳,但内在价值极高。他将柳宗元比作被韩愈诗篇传承的豢豹,暗示其作品的重要性。然而,他发现柳诗中的精华并未得到充分传播,如同大吕乐器缺少黄钟的和谐。

诗人询问地方官员是否理解并推广柳侯的诗作,又提到自己早年未能领略柳诗之美,直到晚年才从一位老者那里得以深入研读。他认为这位老者的存在弥补了柳诗的部分遗失,但同时也感叹时光荏苒,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柳宗元诗歌的赞美和对其未能广为流传的遗憾,以及对后人发掘和传承文化瑰宝的期待。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洗山

公事岂不猥,吾性自有适。

驩言春风物,洗山出怪石。

何幸此土壤,顽骜压空碧。

崭岩有天姿,畚锸不待力。

横如剑出泥,纵若月退蚀。

乃知凶谗辈,暂为忠良贼。

后皇德清明,万类各有职。

吾悲兹世人,因之聊叹息。

尝闻道人语,无垢法第一。

多谢读易者,洗心如玉璧。

形式: 古风

秋日江上作

秋色千里来,潮波八月壮。

起帆增江势,劲风滋颉颃。

海道当如何,燕羽去云上。

人生自窘束,有情宜骋望。

两眼幸未盲,莫谩读易象。

形式: 古风

秋吟

友生吾所畏,言貌凛秋威。

崔子稻畦晚,杨公玉田饥。

阶除昨夜霜,钟鸣尚依稀。

吾友岂憔悴,西山空崔巍。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秋来庭下杂花盛开对之感怀作

春花擢翠干,秋花披芳丛。

丛花都且閒,天质不为容。

宁谢儿女赏,本自能凄风。

持之奉君子,令德晚更崇。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