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顺阳至均房道五首用陈符宝去非韵(其三)

我行均阳道,冈阜如群驼。

涧石既齿齿,寒山亦峨峨。

乔林木叶尽,仰见鹤鹳窠。

风景固不殊,举目异山河。

我生虽尚壮,百虑纷已多。

祗今且如此,后日当奈何。

细较平生中,忧乐恒相摩。

悲吟谁复听,日暮越前坡。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我行走于均阳道,山岗起伏像骆驼群。
山涧中的石头尖锐如兽齿,寒冷的山峦也巍峨壮观。
高大的树林树叶落尽,抬头可见鹤鹳的巢穴。
眼前的风景虽然并无特别,但目光所及之处,山水各异。
我虽然还年轻力壮,忧虑之事却纷繁众多。
如今只能这样,未来又该怎样应对呢。
回顾一生,忧与乐总是交织在一起。
悲伤的吟唱又有谁来倾听,傍晚时分,我走过越前坡。

注释

我:主语。
行:行走。
均阳道:地名。
冈阜:山冈。
如:像。
群驼:一群骆驼。
涧石:山涧中的石头。
既:已经。
齿齿:形容石头尖锐。
寒山:寒冷的山。
峨峨:形容山势高大。
乔林:高大的树林。
木叶:树叶。
鹤鹳窠:鹤鹳的巢穴。
固:本来。
殊:特殊。
异:不同。
百虑:各种忧虑。
纷已多:纷繁众多。
祗今:现在。
奈何:怎么办。
细较:仔细比较。
平生:一生。
恒:总是。
悲吟:悲伤的吟唱。
谁复听:又有谁来倾听。
日暮:傍晚。
越前坡:越过前面的山坡。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景象并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开篇“我行均阳道,冈阜如群驼”两句,用鲜明的笔触勾勒出崎岖不平的山路和连绵不断的小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紧接着,“涧石既齿齿,寒山亦峨峨”进一步渲染了山川之险峻与秋日之萧瑟,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然景物的苍凉感。

第三句“乔林木叶尽,仰见鹤鹳窠”则转向高空,以鹤鹳栖息于枝头的静谧画面,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孤寂。诗人通过这种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暗示了个人情感世界的复杂。

“风景固不殊,举目异山河”一句,则表明了诗人对于周遭环境的新鲜感受,每一次举目之间都是新的风景,而这也映射出诗人内心对于变化与新生的期待和接受。

随后,“我生虽尚壮,百虑纷已多”两句,诗人转向自省,虽然年轻力壮,但心中却充满了忧虑。接着,“祗今且如此,后日当奈何”则是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无奈和迷茫。

“细较平生中,忧乐恒相摩”一句,是对过去生活的一个总结,表达了悲喜参半的人生体验。而“悲吟谁复听,日暮越前坡”则是诗人在感叹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悲伤时,更深地走进自然之中去寻找慰藉。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寻求心灵寄托的情怀。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舟中独夜

泊舟依聚落,水色澹馀辉。

红树满秋山,夕烟上霏微。

稍观渔火明,渐见行人稀。

孤客畏遥夜,况乃穷秋时。

疏篷见天星,朔风左右吹。

重衾不能煖,展转枕屡移。

怀归意恋恋,感旧心悽悽。

骤使百虑集,起坐复支颐。

人生谅多牵,吁嗟竟何为。

形式: 古风

舟行书所见

津木始凋霜,溪梅已飘素。

河山自殊方,景物宛如故。

悠悠川陆行,日日年华度。

迁客未停舟,江烟欲成暮。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行建溪上见拿舟上水者怆然伤怀

何人刺船上寒水,却意避地微江时。

惊涛澎湃慈亲惧,鼓棹纷纭稚子嬉。

漫漫平沙烟上早,溟溟簧竹月生迟。

感旧将为仰天哭,恐惊行路秪成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行建溪上是晚同宿小桥感怀书事

上庸乱石满微水,建平孤屿横中流。

惊涛穹隆旋云绕,经过亲见客沉舟。

建溪物色两相似,使我恻贮悲西州。

闽中穷腊春欲动,陈荄已见新萌抽。

十寻岭树森翠葆,百尺瀑泉垂素虬。

已遭霜露感人意,况复梅花欺客愁。

沙村叫渡日色晚,野店投宿林灯幽。

语言不通费辨数,逆旅主人才见留。

十年敌骑遍寰海,北客走到天南陬。

天高地迥岂不广,南来北去皆离忧。

传闻敌骑又深入,旃毳欲临瓜步洲。

吁嗟华夏半为鬼,干戈喋血冲斗牛。

天公亦宜小解事,号令一使灾祸瘳。

刜除欃枪殪旬始,弯弓一矢摧旄头。

擢寇之筋洒寇血,永使万国无戈矛。

山清海晏氛祲息,地辟天开宗社休。

黄屋却临天北极,紫坛复在郊南丘。

千官济济奉宸扆,万姓蠢蠢蒙皇猷。

六营健儿易驱使,四海黎庶依田畴。

老夫渐得反闾里,汛扫坟墓栽松楸。

洗耳不闻兵革事,毕命邱樊何怨尤。

愿言秪恐未成遂,作客蹉跎霜鬓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