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致仕尚书严公震直所藏苏东坡墨竹

坡仙写竹称第一,往往人间见真迹。

金钗折股锥画沙,妙笔当年信无匹。

此图寻常位置工,露叶云梢分淡浓。

高堂香清白昼静,似觉满座生秋风。

我昔乘槎渡江水,行遍潇湘五千里。

黄陵庙前秋雨寒,九疑山头暮烟紫。

苍梧刺天云茫茫,上有绿竹参天长。

云中紫实已应结,便欲因之邀凤凰。

别来陡觉星霜换,每忆旧游生浩叹。

今朝客里重披图,空对亭亭霜雪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陈琏所作,名为《题致仕尚书严公震直所藏苏东坡墨竹》。诗中描绘了苏东坡所绘竹子的精湛技艺,以及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动形象。

首句“坡仙写竹称第一”,直接赞美了苏东坡在竹子绘画上的卓越成就。接着,“往往人间见真迹”则表明苏东坡的竹画作品在世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金钗折股锥画沙”运用比喻手法,形容苏东坡绘画技巧的精细与高超,如同用金钗折断竹枝,再以锥子在沙上刻画,形象地展示了其技艺的精湛。

“此图寻常位置工,露叶云梢分淡浓”描述了这幅竹画的布局与色彩处理,通过“露叶云梢”的细节描绘,展现了竹子在光影变化中的美感。

“高堂香清白昼静,似觉满座生秋风”进一步渲染了观赏这幅画时的氛围,仿佛在宁静的白天,高堂之上飘散着清香,让人仿佛感受到秋风的轻拂,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意境。

接下来,诗人回忆起自己乘船渡江,行遍潇湘五千里,经过黄陵庙和九疑山的旅程,以及在苍梧山上看到的绿竹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竹子生命力的赞美。

“云中紫实已应结,便欲因之邀凤凰”则寄托了诗人希望借助竹子的生长,邀请凤凰降临的美好愿望,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别来陡觉星霜换,每忆旧游生浩叹”表达了诗人离别后时光流逝的感慨,每当回忆起过去的旅行,心中总会涌起深深的感叹。

“今朝客里重披图,空对亭亭霜雪干”则是诗人今日在异乡再次见到这幅竹画的感受,面对画中亭亭玉立、霜雪覆盖的竹子,心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整首诗通过对苏东坡竹画的描绘,以及诗人个人经历的穿插,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语言流畅,情感丰富,是一首富有意境的佳作。

收录诗词(998)

陈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方方壶武夷山水图

金门羽客方方壶,作画不减高尚书。

锦囊玉轴幸披睹,乃是武夷山水图。

武夷只在建溪上,翠岫璚峰郁相向。

半空楼阁架层崖,一叶渔舟弄新涨。

闻有仙人驻紫烟,自呼白鹿种芝田。

九曲棹歌谁复听,幔亭风景世犹传。

我亦平生亲画史,落笔时时追董米。

方壶况复夙所慕,偶睹斯图心独喜。

看罢令人逸兴新,清泉白石许谁邻。

世上神仙何处问,人间却忆杜徵君。

形式: 古风

题赵子昂双松图

吴兴王孙画最工,挥毫写出双乔松。

爽飒寒声杂风雨,蜿蜒曲势蟠蛟龙。

千年老干犹屈铁,阅历光阴饱霜雪。

严冬十月百卉空,始信人间有奇节。

形式: 古风

雅集图为许谦赋

东坡先生百世师,落笔顷刻成珠玑。

桃巾紫裘坐者谁,晋卿王公美丰仪。

二姝夹侍双鬟垂,风韵自是名家姬。

丹阳蔡君性坦夷,座隅凝伫真若痴。

何人为写渊明姿,云是龙眠李伯时。

子由傍睨方注思,鲁直挥箑来何迟。

碧虚擘阮众所推,少游嗜之犹渴饥。

米君南宫书法奇,千丈石壁蟠蛟螭。

仲至仰首频嗟咨,髼头捧砚空朵颐。

圆通谈禅世莫知,巨济谛聪忘其疲。

岂独山水供游嬉,亦有童稚相追随。

石床棐几宁别施,唯陈琴尊与鼎彝。

诸公之乐乐在兹,至今图画形歌诗。

击丸蹴鞠徒尔为,如此雅集胡不宜。

形式: 古风

题学录周士谦梅花手卷

周君手持梅花卷,访我求赋梅花歌。

几回展玩不忍舍,自觉满眼生阳和。

我家南海五千里,罗浮山下常经过。

翠禽无声春寂寂,花下独酌欢颜酡。

记曾乘骢度庚岭,喜有清致供吟哦。

千花万花饱霜雪,一树两树交藤萝。

亦曾西湖泛夜月,孤山玉立高嵯峨。

时闻暗香出修竹,又见瘦影横清波。

江南梅花看欲遍,胜赏不似罗浮多。

追思往事宛如昨,人间岁月惊飞梭。

临风抚景生浩叹,才薄奈尔梅花何。

玉堂相见定有日,且呼绿酒倾金螺。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