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感怀

沈沈积素抱,婉婉属之子。

永日独无言,忽惊振衣起。

方如在帏室,复悟永终已。

稚子伤恩绝,盛时若流水。

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寂性常喻人,滞情今在己。

空房欲云暮,巢燕亦来止。

夏木遽成阴,绿苔谁复履。

感至竟何方,幽独长如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深深的积雪怀抱,温柔地依附着你。
长久的日子默默无语,忽然惊醒振衣而起。
仿佛还在帷幕环绕的室内,又意识到永恒的终结已到。
年幼的孩子因失去恩泽而悲伤,美好的时光如同流水消逝。
无论温暖还是凉爽都缺少乐趣,晴朗或阴暗都显得无常。
寂寞的本性常常提醒人们,停滞的情感如今只在于自己。
空荡的房间即将入夜,巢中的燕子也飞来栖息。
夏日的树木迅速形成浓荫,绿色的苔藓再无人踏足。
感慨至极却无处倾诉,孤独的生活就这样持续下去。

注释

沈沈:深深的样子,形容雪深厚。
积素:堆积的白雪。
婉婉:形容温柔的样子。
属:依附,归属。
永日:漫长的白天。
振衣:抖动衣服,表示振作精神。
帏室:帷幕环绕的室内,象征封闭的空间。
永终:生命的终结。
稚子:年幼的孩子。
恩绝:恩情断绝。
盛时:美好的时光。
暄凉:温暖和凉爽,指气候。
朗晦:晴朗和阴暗,比喻境遇的好坏。
寂性:寂寞的本性。
滞情:停滞不前的情感。
空房:空荡的房间。
巢燕:筑巢的燕子。
夏木:夏日的树木。
遽:迅速。
绿苔:青苔。
履:踩,踏。
感至:感慨涌上心头。
幽独:孤独,寂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性在家中因思念远方的亲人而产生的情感变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织,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现实孤独的感慨。

"沈沈积素抱,婉婉属之子",开篇便以柔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母亲或妻子在家中轻抚着衣物的情景,她的心情沉静而又温柔。接着"永日独无言,忽惊振衣起",时间在她寂寞的生活中缓慢流逝,一阵风吹过,或许是一声鸟鸣,使她突然惊醒,激动地整理着衣襟。这两句传达了时间的静谧与心灵的触动。

"方如在帏室,复悟永终已"表明她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卧室之中,但很快意识到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返。"稚子伤恩绝,盛时若流水"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那份亲情如同流水般难以留住。

在"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中,她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心境变化,无论是晴朗还是阴霾,都无法让她找到生活的乐趣或道理。"寂性常喻人,滞情今在己"则透露了她的内心世界,虽然周围的人都在劝导她,但她的哀伤之情仍然留存在自己心里。

"空房欲云暮,巢燕亦来止"描绘了一室之中即将到来的黄昏,以及燕子归巢的场景,这是对孤独生活的一种象征。"夏木遽成阴,绿苔谁复履"则表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而那曾经有人踩过的小路,如今已被青苔覆盖,无人问津。

最后,"感至竟何方,幽独长如此"表达了一种无尽的哀伤和对未来的迷茫,她的情感到达了顶峰,似乎在问自己这份孤寂将持续多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与复杂。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精舍纳凉

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

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

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

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横塘行

妾家住横塘,夫婿郗家郎。

玉盘的历双白鱼,宝簟玲珑透象床。

象床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岸上种莲岂得生,池中种槿岂得成。

丈夫一去花落树,妾独夜长心未平。

形式: 古风

澄秀上座院

缭绕西南隅,鸟声转幽静。

秀公今不在,独礼高僧影。

林下器未收,何人适煮茗。

形式: 古风

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

栖身齿多暮,息心君独少。

慕谢始精文,依僧欲观妙。

冽泉前阶注,清池北窗照。

果药杂芬敷,松筠疏茜峭。

屡跻幽人境,每肆芳辰眺。

采栗玄猿窟,撷芝丹林峤。

纻衣岂寒禦,蔬食非饥疗。

虽甘巷北单,岂塞青紫耀。

郡有优贤榻,朝编贡士诏。

欲同朱轮载,勿惮移文诮。

形式: 古风 押[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