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

栖身齿多暮,息心君独少。

慕谢始精文,依僧欲观妙。

冽泉前阶注,清池北窗照。

果药杂芬敷,松筠疏茜峭。

屡跻幽人境,每肆芳辰眺。

采栗玄猿窟,撷芝丹林峤。

纻衣岂寒禦,蔬食非饥疗。

虽甘巷北单,岂塞青紫耀。

郡有优贤榻,朝编贡士诏。

欲同朱轮载,勿惮移文诮。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翻译

晚年居处牙齿稀疏,唯有你心静如水独自少烦恼。
羡慕谢安开始钻研文学,依托僧人想要领悟深奥的佛理。
冷冽的泉水注满前阶,清澈的池水映照北窗。
果实和草药混合散发香气,松树和竹子稀疏而峻峭。
多次探访隐士的居所,常常在美好的时光中远望。
在黑猿的洞穴采摘栗子,在红色的山岭采集灵芝。
麻衣并不能抵挡寒冷,蔬菜也无法治愈饥饿。
虽然安于简朴的生活,但并未阻挡对功名的渴望。
郡里有优待贤人的床榻,朝廷有编纂贡士的诏令。
希望能与你一同乘坐朱轮车,不要畏惧移文的责备。

注释

栖身:晚年居处。
齿多暮:牙齿稀疏, 暗指年老。
息心:心静如水,没有烦恼。
独少:独自少烦恼。
慕谢:仰慕谢安,谢安是东晋名士。
精文:钻研文学。
依僧:依托僧人。
观妙:领悟佛理的深奥。
冽泉:冷冽的泉水。
注:注满。
清池:清澈的池水。
北窗照:映照北窗。
果药:果实和草药。
杂芬敷:散发香气。
松筠:松树和竹子。
疏茜峭:稀疏而峻峭,形容景色。
屡跻:多次攀登。
幽人境:隐士的居所。
芳辰:美好的时光。
眺:远望。
玄猿窟:黑猿的洞穴。
撷芝:采集灵芝。
丹林峤:红色的山岭。
峤:山岭。
纻衣:麻制的衣服。
寒禦:抵挡寒冷。
蔬食:吃蔬菜。
非饥疗:不能治疗饥饿。
巷北单:简朴的生活。
塞:阻挡。
青紫耀:指代高官显爵的服饰,象征功名。
优贤榻:优待贤人的床榻,比喻尊重人才。
朝编贡士诏:朝廷编纂选拔人才的诏令。
朱轮载:乘坐朱轮车,古代高官的标志。
移文诮:移文责备,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用于责备或警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山林中修身养性的恬淡生活。开篇“栖身齿多暮,息心君独少”表达了诗人归隐后的平静心境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

接着,“慕谢始精文,依僧欲观妙”显示了诗人对于知识和佛法的渴望,以及通过这些来修炼自己的决心。这里的“慕谢”指的是尊敬学习古人的智慧,而“依僧”则是借助于佛教的智慧。

“冽泉前阶注,清池北窗照”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是一个有山水之胜、光线柔和的地方。水流在台阶下,阳光透过北窗映照,这些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果药杂芬敷,松筠疏茜峭”则是对周遭环境的进一步描写,充满了生机与野趣。这里的“果药”指的是各种山果和草本植物,而“松筠”、“茜峭”则形容树木和山石的自然之美。

“屡跻幽人境,每肆芳辰眺”表达了诗人对这片隐逸生活的喜爱,以及他常在美好的时光中沉浸于这种环境。这里的“幽人境”指的是隐士的生活,而“每肆芳辰眺”则是诗人对于这个世界的欣赏。

“采栗玄猿窟,撷芝丹林峤”继续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他不仅享受大自然,还在山中采集果实和草药。这里的“玄猿窟”是指深邃的山洞,而“丹林峤”则形容了山中的神秘与美丽。

“纻衣岂寒禦,蔬食非饥疗”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简朴态度。他不怕寒冷,因为他的衣服足够保暖;他也不会因为食物简单而感到不适。

“虽甘巷北单,岂塞青紫耀”可能是在说虽然环境单纯,但心灵却得到了丰富和满足。这里的“甘巷北单”指的是诗人所在之地的清贫与简朴,而“岂塞青紫耀”则是形容内心世界的辉煌。

最后,“郡有优贤榻,朝编贡士诏”、“欲同朱轮载,勿惮移文诮”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的关联和对知识的尊重。这里的“郡有优贤榻”可能是在说当地政府尊崇贤士,而“朝编贡士诏”则是指朝廷对贡士的征召。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者共进退,勿以文字之美而感到畏惧。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情,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题石桥

远学临海峤,横此莓苔石。

郡斋三四峰,如有灵仙迹。

方愁暮云滑,始照寒池碧。

自与幽人期,逍遥竟朝夕。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题郑弘宪侍御遗爱草堂

居士近依僧,青山结茅屋。

疏松映岚晚,春池含苔绿。

繁华冒阳岭,新禽响幽谷。

长啸攀乔林,慕兹高世躅。

形式: 古风

燕居即事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燕衔泥

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

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

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

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