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渐逵所作,名为《送沈希周(其三)》。诗中描绘了宇宙间纯净和谐的景象与现实世界中纷扰不清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内心宁静与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首句“太虚灵象正融熙”,描绘了宇宙间的景象如同纯净的光辉,充满了和谐与温暖,暗示着一种理想化的宇宙秩序。然而,接下来的“争奈浮云混浊时”一句,转折突显出现实世界的复杂与混乱,浮云象征着世间的种种烦恼与不公,使得原本纯净的世界变得模糊不清。
后两句“若向此中寻乐处,须从无欲立根基”,则进一步阐述了在这样的现实中寻找快乐与满足的方法。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去除内心的欲望与杂念,才能在混沌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安宁。这里的“无欲”不仅指物质上的欲望,更包含了对名利、权力等世俗追求的超越,强调了精神层面的修为对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宇宙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平和,通过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来达到内心的满足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