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

生长当盛世,无家足遨游。

行登凤凰台,纵目万景收。

山川尚形胜,故迹殊可求。

环滁起西南,三峰翠相缪。

落日淡天阙,红尘障层楼。

盈盈佳丽地,每每风雨愁。

我老无所为,怀古心悠悠。

俯仰四十帝,盘礴三百秋。

于今竟何如,草树迷荒丘。

惟有大江水,不改今古流。

徘徊发长谣,感慨追前修。

谪仙既已矣,少陵安可留?

粲粲石上诗,凛凛霜气浮。

书生往来频,抵用多唱酬。

且沽数斗酒,醉倒归来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生于太平盛世,无处不能畅游。
登上凤凰台,极目远眺万物尽收眼底。
山水依旧壮美,古迹犹存值得寻觅。
滁州城西南环绕,三座翠峰相互缠绕。
夕阳映照天宫,红尘遮蔽高耸楼宇。
滁州美景如画,却常因风雨而添愁。
我年事已高,怀古之情悠然。
回顾历朝四十帝,经历三百个春秋。
如今又是怎样,只剩草木覆盖荒丘。
唯有长江水,古今如一,滔滔东流。
徘徊间吟咏长歌,感怀先贤的风流。
李白已逝,杜甫又怎能停留?
石上诗篇灿烂,寒霜之气弥漫。
学子们频繁往来,诗文唱和颇有价值。
暂且畅饮数斗,醉后归家足矣。

注释

盛世:太平盛世。
遨游:畅游。
凤凰台:古代名胜之地。
纵目:极目远望。
形胜:地理形势优美。
故迹:古迹。
环滁:环绕滁州。
翠相缪:翠峰环绕。
天阙:皇宫。
红尘:世俗尘埃。
盈盈:美好的。
风雨愁:风雨中的忧愁。
无所为:无所事事。
怀古:怀念古人。
四十帝:历史上多位皇帝。
三百秋:三百多年。
草树迷荒丘:荒凉的丘陵被草木覆盖。
大江水:长江。
长谣:长篇诗歌。
感慨:感慨。
谪仙:李白。
少陵:杜甫。
石上诗:石刻的诗篇。
凛凛:严寒的样子。
书生:读书人。
唱酬:互相作诗酬答。
数斗酒:几斗酒。
醉倒:喝醉。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冕所作的《凤凰台》,通过对盛世之下的凤凰台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生长当盛世,无家足遨游”揭示了诗人身处盛世却无处安身的境遇,随后通过“行登凤凰台,纵目万景收”展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诗中“山川尚形胜,故迹殊可求”表达了对自然山水和历史遗迹的怀念,而“环滁起西南,三峰翠相缪”则描绘了滁州西南部的山峰之美。然而,“落日淡天阙,红尘障层楼”又暗示了繁华背后的落寞与尘世的喧嚣。

“盈盈佳丽地,每每风雨愁”表达了对美好之地也难逃风雨侵蚀的感慨,进而抒发了“我老无所为,怀古心悠悠”的人生感慨。诗人回顾历史,感叹“俯仰四十帝,盘礴三百秋”,最后以“于今竟何如,草树迷荒丘”揭示出人事沧桑,唯有江水“不改今古流”。

结尾处,诗人借酒浇愁,表达对前贤如李白(谪仙)、杜甫(少陵)的追思,并期待后人能欣赏石上的诗篇,留下唱酬。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王冕作为元末明初文人的独特视角和历史感慨。

收录诗词(712)

王冕(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历枣强县

我生值数奇,长年但奔走。

风霜苦侵凌,焉得不白首?

前日东阿城,龌龊浑鸡狗。

今朝枣强县,蹐局随人后。

凄凉有谁知,辛苦只自受。

解冻燎枯槁,屏寒贳黄酒。

驱奴问程途,炊粮借刁斗。

休言美其味,且自精其口。

腻垢不能去,面貌殊觉厚。

登顿过村落,不复论妍丑。

或遇短发妪,或见长眉叟。

指点向人言,此地荒凉久。

东住河西使,西古太原守。

高楼对甲第,过眼成林薮。

更有好坟墓,亦复为田亩。

富贵生灭沤,祸福翻覆手。

彼时与此时,视吾何所有?

我听老叟言,感慨欲吐呕。

却羡陶渊明,归纳种杨柳。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天台行

东南海阔秋无烟,天台山与天相连。

丹霞紫雾互吞吐,重冈复岭青盘旋。

怪石长松磊磊兮落落,神芝灵草绵绵兮芊芊。

金堂玉室异人世,桃花流水春娟娟。

送君此去意何古,幅巾飐飐衣翩翩。

檄书初开五云色,不嫌坐上寒无毡。

我拟寻真拾瑶草,在家作想三十年。

乘风几欲鼓舞去,水流花谢难夤缘。

山空无尘明月冷,时复梦里闻清猿。

君今登登玉霄近,为我问讯丹丘仙。

丹丘仙人如有在,我欲往受《长生篇》,烂煮白石松影片眠。

形式: 古风

心远轩

渊明赋归去,寓意在田园。

结庐杂人境,喜无车马喧。

秋风菊采采,春风柳娟娟。

人迹日已疏,世事日已迁。

高卧北窗下,梦寐羲皇前。

萧散万虑空,岂但琴无弦?

上人绝遐想,所适乃自然。

端居中淡寂,不在地静偏。

缅怀千载风,所以名吾轩。

形式: 古风

水仙图

寒风萧萧月入户,渺渺云飞水仙府。

仙人一去不知所,池馆荒凉似无主。

江城岁晚路途阻,邂逅相看颜色古。

环佩无声翠裳舞,欲语不语情悽楚。

十二楼前问鹦鹉,沧海桑田眯尘土。

王孙不归望湘浦,芳草连天愁夜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