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

何人吹玉笛,偏遗怨声来。

楚地已衰柳,吴山尽落梅。

不堪曾憭慄,况值独徘徊。

胡必羌城下,能令壮士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闻笛》由明代诗人王慎中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听闻笛声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思绪。

首句“何人吹玉笛,偏遗怨声来”,开篇即以疑问引入,仿佛在问世间,是哪位高人吹奏着那悠扬而又充满哀怨的笛声,这声音似乎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直击人心。接下来,“楚地已衰柳,吴山尽落梅”两句,运用了典型的古典意象,将笛声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幽远的氛围。衰柳、落梅,既是季节更替的象征,也是生命凋零的隐喻,与笛声中的哀怨相呼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感慨。

“不堪曾憭慄,况值独徘徊”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这里的“憭慄”是指因寒冷或恐惧而感到的战栗,这里用来形容内心深处的悲凉与不安。诗人通过“不堪”二字,表达了面对这种情感时的无力感,而“况值独徘徊”则强调了在这种情感面前的孤独与无助,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

最后,“胡必羌城下,能令壮士哀”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羌城,此处可能借指边疆之地,暗示笛声所引发的哀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壮士哀,既是对壮士内心情感的描绘,也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感慨。这句话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乃至人性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闻笛》通过笛声这一媒介,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之情。

收录诗词(1007)

王慎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署中墙下葵花

兹葵敷正色,韡韡比兼金。

细蕊盈方寸,脩茎耸直寻。

成阴徒卫足,背日枉倾心。

犹有孤根在,蓬蒿何太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仲冬朔日江行

心想定何依,摇摇共席飞。

壮图惊节变,直道与时违。

迹比虞翻是,才方贾谊非。

精诚嗟靡托,捐佩侍江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赠人号罾浦

家临罾浦上,垂老学为渔。

鸥鹭亲长往,菰蒲伴隐居。

持竿求竹直,选石爱潭虚。

不晓任公意,应言在得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送人成均卒业还郴州

慕道不辞远,为儒能固穷。

言观中国学,师事大江公。

逆旅蓬生鬓,归程草暗空。

明时莫徒老,千禄在书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