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

栖宿岂无意,飞飞更远寻。

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

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

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

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

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翻译

栖息并非无心绪,振翅又飞向远方探寻。
长途飞行尚未过半,夜半时分传来遗落的鸣音。
月色中仿佛听见关山之笛,风声中犹如听到流水之琴。
空中的声音两者相互应和,引发内心深深的幽思之情。
避开罗网归向南边水滨,离群独鸣于北面的树林。
群雁纷纷难以安定,怜悯你们远离故土的心境。

注释

栖宿:鸟类夜晚停留、栖息。
岂:难道,表反问,实际意思是确实。
无意:没有特别的意图或心思。
飞飞:连续飞翔的样子。
远寻:向远方寻找、探索。
长途:遥远的路途。
未及:尚未达到。
半:一半。
中夜:半夜,深夜。
遗音:遗留下来的声音,这里指雁鸣。
月思:月色下引起思绪。
关山笛:象征边塞、远方的笛声。
风号:风声呼啸。
流水琴:象征自然、悠扬的琴声,以风声模拟琴声。
空声:空中传来的声响,这里指雁鸣与风声、月色的交融。
两相应:两者相互呼应、应和。
幽感:深远、微妙的感受。
一何深:多么深沉。
避缴:避开猎人的箭矢,引申为避开危险。
南浦:南方的水边,常用于诗词中表示送别或归隐之地。
离群:离开群体,独自一人。
叫:鸣叫。
北林:北方的树林。
联翩:形容鸟儿连续不断地飞翔,这里指雁群。
俱:都。
不定:不能安定,无法稳定。
怜:怜悯,同情。
尔:你们,指雁群。
越乡心:跨越故乡的心境,即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月夜听到了过雁的鸣叫声,触发了一番深邃的情感和遥远的乡愁。诗中"栖宿岂无意,飞飞更远寻"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长途未及半,中夜有遗音"则是说雁鸣声在夜深人静时传来,更增添了一份遥远的孤寂感。

"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月下思念之情比作关山上的笛子,而风中雁鸣声则如同流水旁的琴音,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沉与忧伤。"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感觉的深度和空灵。

"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则是诗人表达了想要逃避尘世纷扰,回到偏远的地方寻求心灵的安宁。最后两句"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表明了诗人对于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是那样的深厚和无法确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雁鸣声的借代,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浓郁的乡愁。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当涂界寄裴宣州

故人宣城守,亦在江南偏。

如何分虎竹,相与间山川。

章绶胡为者,形骸非自然。

含情津渡阔,倚望脰空延。

远近闻佳政,平生仰大贤。

推心徒有属,会面良无缘。

日夕遵前渚,江村投暮烟。

念行秪意默,怀远岂言宣。

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自始兴溪夜上赴岭

尝蓄名山意,兹为世网牵。

征途屡及此,初服已非然。

日落青岩际,溪行绿筱边。

去舟乘月后,归鸟息人前。

数曲迷幽嶂,连圻触闇泉。

深林风绪结,遥夜客情悬。

非梗胡为泛,无膏亦自煎。

不知于役者,相乐在何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初发江陵有怀

极望涔阳浦,江天渺不分。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

他日怀真赏,中年负俗纷。

适来果微尚,倏尔会斯文。

复想金闺籍,何如梦渚云。

我行多胜寄,浩思独氛氲。

形式: 排律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