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堂慈竹歌为张稚通赋

主人家在苕溪曲,不种奇花种脩竹。

客来看竹问何名,主人竹下吞声哭。

自言此竹生质奇,不产终南非嶰谷。

物性能同慈母心,龙孙爱护知寒燠。

谁移此竹种庭阶,老母当年手自栽。

已看翠色凌萱草,自有清阴覆绿苔。

老母辞堂今几载,此竹青青犹未改。

黄土年来上板舆,红尘久已生莱綵。

可怜母逝竹空存,见竹还思慈母恩。

主人一语一呜咽,座客闻之皆断魂。

从今品竹修新谱,不独湘江有泪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孝友堂慈竹歌为张稚通赋》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以“孝”为主题,通过描绘一株生长于主人庭院中的慈竹,展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感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诗中主人家在苕溪旁,却选择种植修长的竹子而非奇花异草,这不仅体现了主人对竹子的喜爱,更寓意着对母亲的怀念与敬重。竹子在诗中被赋予了慈母的心性,如同慈母般爱护着自己的孩子——竹笋(龙孙),无论严寒酷暑,都悉心照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主人提到,这株竹子是其母亲亲手栽种,见证了岁月的流转。竹子的翠色与萱草相映,清阴覆盖着绿苔,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象征着母亲的养育之恩与家庭的和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已离世多年,但竹子依然青翠如初,仿佛在诉说着母亲的恩情永存。

诗的最后一句“主人一语一呜咽,座客闻之皆断魂”,直接表达了主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竹子作为母亲形象的象征,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内心,引发共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孝道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对母爱的赞美与怀念。

收录诗词(1649)

徐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顾长卿小影

郎君年少称高格,发未胜冠才覆额。

同誇秀骨迈凡儿,已有雄文惊座客。

此日重披旧画图,神情虽是容华殊。

挥毫写照方童稚,转眼相逢成壮夫。

悠悠岁月催人老,人生颜色难长好。

休将青鬓度年华,自致云霄须及早。

形式: 古风

分得黄金台送屠田叔转运使赴京

燕山日落悲风起,百尺高台留故址。

满地狐踪丘陇间,千金马骨荆榛里。

至今行客说燕昭,爱士高风久寂寥。

侵阶碧草空留色,翳土黄金已尽销。

我家定鼎都燕蓟,正是黄金台上地。

万里星槎上汉来,诸侯露冕朝天至。

台前贤士集如云,拄笏弹冠谒圣君。

阳气自生吹黍谷,英雄岂说乐将军。

屠君拥传辞闽海,自有高才轻郭隗。

休叹盐车上太行,何须吊古登寒垒。

至尊侧席正求才,太室明堂日日开。

白璧虞卿先拜赐,黄金宁用筑空台。

形式: 古风

题刘松年溪阁纳凉小景

谁家亭馆临溪渚,四面苍崖夹平楚。

树色溪声白昼寒,行天赤日无炎暑。

宾主相看礼数忘,笔床茗碗对垆香。

图中清福难消受,愿借虚亭半日凉。

形式: 古风

题高漫士晚阁溪云图

主人爱溪还爱云,去年走谒武夷君。

九曲溪流太清泚,千峰云气何氤氲。

幔亭得预曾孙宴,归带白云千万片。

天风倏忽下蓬瀛,吹散长空成组练。

漫士何年写此图,一溪云气长模糊。

恍疑接笋峰前见,还记天游顶上居。

一别溪头峰六六,经年不举看云目。

愿学宗生作卧游,画图一见心能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