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平

升真天,溪九曲,岭千重。青巉巉、云外芙蓉。

谁携蜡屐,踏遍三十六高峰。

只恐那、幔亭宝座尽苔封。

钧天奏,乾鱼祀,今寂寂,昔隆隆。问篯铿、二子朦胧。

云裀霞褥,迢遥清夜宴秋风。

曾孙醉后,但无情、云雨西东。

形式: 词牌: 金人捧露盘

鉴赏

这首《上西平》是清代诗人陆求可所作,其意境深远,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

首先,“升真天,溪九曲,岭千重”,开篇即以“升真天”点明主题,随后通过“溪九曲,岭千重”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蜿蜒曲折、层峦叠嶂的仙境氛围。这里的“真天”与“仙境”相呼应,暗示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青巉巉、云外芙蓉”,进一步将画面推向高远,以“青巉巉”形容山色之深邃,以“云外芙蓉”比喻山峰之秀美,两者结合,既展现了山的壮丽,又赋予了其飘渺的仙气。

“谁携蜡屐,踏遍三十六高峰”,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仿佛在说有谁带着木屐,踏遍了无数高峰,既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表达了诗人对探索未知、追求极致的精神。

“只恐那、幔亭宝座尽苔封”,通过“幔亭宝座”这一典故,暗示了仙境的衰败与变迁,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钧天奏,乾鱼祀,今寂寂,昔隆隆”,这一段通过对比,描绘了仙境从繁华到寂静的变化过程,其中“钧天奏”与“乾鱼祀”分别代表了仙境的音乐与祭祀活动,而“今寂寂”与“昔隆隆”的对比,则突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感。

“问篯铿、二子朦胧,云裀霞褥,迢遥清夜宴秋风”,这一部分通过询问篯铿(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及其同伴,以及描述他们在云被(云毯)与霞褥(霞铺)中宴饮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仙境的神秘与奢华,同时“迢遥清夜宴秋风”则描绘了宴会的宁静与美好。

最后,“曾孙醉后,但无情、云雨西东”,以“曾孙醉后”的故事结尾,不仅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也寓意着美好的时光终将过去,留给人们的只有回忆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上西平》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372)

陆求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小重山

野草荒藤路几弯。烟霞无远近、爱人闲。

为听幽谷鸟绵蛮。登临易、不道在春山。

真诀驻衰颜。王乔归去后、水云寒。

千年鹤背可曾还。烧丹井,留得到人间。

形式: 词牌: 小重山

念奴娇

江风浩渺,把游客送到,焦山高处。

指点南徐秋色里,但见丛丛烟树。

野鹤闲鸥,孤云淡月,昏晓山中趣。

看浮玉塔,层层光连北固。

遐想昔日焦先,超然物外,抱膝歌梁甫。

高节清风千载度,谁解栖幽守素。

试听山僧,金钟打罢,深悔红尘误。

山资须办,向云中、采芝露。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蓦山溪

苍苍千仞,看大江东注。

昼夜走蛟龙,喜金山、不随波去。

潮生潮落,不识几何年,京口驿,瓜洲渡。

南北虚舟路。风流苏子,暇日寻僧语。

解带镇山门,谈笑间、禅床何处。

妙高台上,听水调歌头,月横江,风满树。

搔首青天暮。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清平乐

覆舟山右。郁郁峰峦秀。山号鸡鸣犹似旧。

那得鸡鸣时候。当年开馆山头。文章照耀千秋。

试问次宗何在,闲云一片悠悠。

形式: 词牌: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