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邠州

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

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

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

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

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

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

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邠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首句“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开篇即以广阔无垠的邠州大地引入,与陇西相连,展现出一片辽阔的景象。接着,“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则点明了时间背景,正值蚕月,诗人前来访问,清晨出行,未等到天亮便启程,体现了对地方风物的细致观察和对时间的敏感把握。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描绘了清晨麦田的景象,晨光与麦穗相映成辉,寒露点缀其间,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而“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则通过月光下的枣林,暗示了曾经的桑树栽种之地,引人遐想。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表达了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国家治理应首先重视农业生产,确保百姓衣食无忧。接下来,“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则反映了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知识更新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将视角拉回历史,感叹人类居住方式的变迁,从原始的穴居到后来的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则描绘了高原上的荒凉景象,日出时分,不见人烟,只有广阔的高原与交错的山丘。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则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只有水源充足的地方才能聚集人口,形成繁荣的社区。随后,“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描述了河流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尘雾弥漫的景象,反映出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表达了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指出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东迁移,而上天似乎不再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最后,“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强调了历史的变迁,昔日的雍州已非往昔模样,八条河流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形态。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则以沧海桑田的比喻,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忧虑。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土峡中抵会宁行馆次子言原韵

与子长安来,一月已过半。

朝发青家驿,畏途愁日晏。

悬车下绝壁,浊流倏瀰漫。

飞鸟到来深,颓云匿不散。

槎枒生地穴,破碎撑霄汉。

仰望白日乾,俯穿泥没骭。

车从涧底行,心与悬岩乱。

出险眼渐明,停鞭指行馆。

酒注肝肺热,深谈复达旦。

新机万弩发,势若水滮涆。

方舆自风气,朝报成断烂。

欲通江海情,孰与置邮传。

忽忆去年游,湖亭瀹茗碗。

今夕复何夕,风沙满庭院。

形式: 古风

渡黄河西岸行万山中

积土如穹庐,叠石如夏屋。

落日如车轮,奔驰入荒谷。

风含万里声,草无一寸绿。

人言开辟时,地水相抵触。

至今水裂痕,纵横贯山腹。

山腹俯千寻,其下窈而曲。

当年海底形,一一森在目。

昆崙西来脉,矫若龙蛇伏。

积气尽东趋,尾闾成大陆。

神功不到处,留此鸿荒局。

八月雪花飞,高峰削寒玉。

盘天入泱莽,度地有盈缩。

欲穷变化根,心远境转促。

翻羡北窗人,卧游一丘足。

形式: 古风

咸水河

入谷复出谷,我行咸水河。

白日寒悄悄,病树犹婆娑。

生存竞枝叶,人老当如何。

高原无定形,绉叠如涛波。

洪荒一片土,风日能消磨。

遥峰匿光影,薄暮愁山阿。

时艰付悠缪,行役怀坎轲。

触感适然止,虑远伤心多。

君听牧羊儿,高唱伊凉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壬子元旦(其一)

烛烬千家晓,悲欢又一时。

人迎新岁日,春入未花枝。

论世含醒醉,编年有信疑。

生存聊复尔,庭鹊冷相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