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窈窕玉堂仙,漂零瘴海边。
烟花违北署,鸿雁隔南天。
水暗疑藏鳄,峰高欲跕鸢。
应闻前席召,谁道去经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程翰林在被贬至偏远的朝阳之地时的孤独与无奈。首句“窈窕玉堂仙”以“玉堂仙”喻指程翰林的非凡才情与高尚品德,然而他却不得不远离繁华的京城,流放到遥远且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区。“漂零瘴海边”则形象地表现了程翰林被贬后的孤独与无助。
接下来的“烟花违北署,鸿雁隔南天”,通过对比北方的繁华与南方的荒凉,表达了对程翰林命运转变的感慨。烟花代表了繁华与美好,而北署则是朝廷的象征;鸿雁象征着自由与远方,与之相对的是南天的阻隔,暗示了程翰林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
“水暗疑藏鳄,峰高欲跕鸢”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朝阳地区的自然环境,水暗暗示了环境的险恶,峰高则显示了地形的险峻,鳄鱼和鸢鸟的出现,更增添了环境的恐怖与危险。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隐喻了程翰林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最后,“应闻前席召,谁道去经年”表达了对程翰林未来命运的期待与担忧。前席召意味着朝廷可能会重新考虑并召回程翰林,但同时也暗示了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友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同情。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天连穷发国,地近卜鸡乡。
禁阙心偏绕,关河望转长。
翻飞看凤隐,消歇怨兰芳。
此路饶荆棘,思君欲断肠。
朝阳何所似,云水日氤氲。
白昼鲛珠落,青天蜃阁分。
山魈迎客旆,海若识人文。
潇洒韩祠竹,清风今到君。
南溟君泛棹,北地我驱车。
忽作分飞鸟,深惭比目鱼。
啼猿三下泪,明月两离居。
岭外梅花发,逢人早寄书。
国喜嘉宾至,人攀上客行。
来观周室礼,去入鲁王城。
新衮山龙炫,余堂金石鸣。
圣朝稽古意,待尔示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