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粤王台

江上粤王台,登高望几回。

南溟天外合,北户日边开。

地湿烟尝起,山晴雨半来。

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

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

归心不可见,白发重相催。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翻译

在江边的粤王台上,我登高远望已数不清次数。
南方的大海仿佛与天边相接,北方的门户向着日出之地敞开。
地面湿润时烟雾常起,山色放晴时雨云半收。
冬天采摘卢橘的花朵,夏天收获成熟的杨梅。
我的遭遇类似被冤枉的虞翻,但我却没有贾谊那样的才华。
归隐之心难以实现,白发却日益增多,催人老去。

注释

江上:江边。
粤王台:古代台名,此处代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登高:爬上高处以拓宽视野。
望几回:多次眺望。
南溟:南方的大海,古人认为南海极深广,故称南溟。
天外合:与天边相连,形容极其遥远。
北户:北向的门或窗,此指朝向日出方向。
日边开: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开放。
地湿:地面湿润。
烟尝起:常常有烟雾升起。
山晴:山中天气晴朗。
雨半来:雨水半途而止,意即时晴时雨。
冬花:冬季开花。
卢橘:一种橘属植物,这里泛指橘子类果树。
夏果:夏季的果实。
杨梅:一种水果,夏季成熟。
迹类:经历类似。
虞翻枉:虞翻,三国时期学者,曾遭冤屈流放,枉指冤屈。
人非:我不是。
贾谊才:贾谊,西汉文学家、政治家,以才华横溢著称。
归心:渴望回归田园或内心向往之处的心情。
不可见:无法实现。
白发:年老的象征。
重相催:不断地催促,此处指时间不待人,使人感到紧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登临江上粤王台所见所感的景象和心境。首先,诗人通过“江上粤王台,登高望几回”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多次凝视与欣赏。接着,“南溟天外合,北户日边开”展示了广阔无垠的天空和明亮的阳光,从而营造出一种开阔自由的氛围。

“地湿烟尝起,山晴雨半来”则描绘了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似乎是在一场细雨过后的宁静气氛中,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紧接着,“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通过对季节性食物的提及,展现了对四季更迭和生命循环的赞美。

在“迹类虞翻枉,人非贾谊才”的一句中,诗人自比为古代名士虞翻和贾谊,表达了一种对于自己才能不被世俗认可的感慨。最后,“归心不可见,白发重相催”则透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日渐老去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怀与深邃的哲思。

收录诗词(205)

宋之问(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少连,汉族,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字:延清
  •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市)
  • 生卒年:约656 — 约712

相关古诗词

酬李丹徒见赠之作

镇吴称奥里,试剧仰通才。

近挹人披雾,遥闻境震雷。

一朝逢解榻,累日共衔杯。

连辔登山尽,浮舟望海回。

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

赠曲南凫断,征途北雁催。

更怜江上月,还入镜中开。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入崖口五渡寄李适

抱琴登绝壑,伐木溯清川。

路极意谓尽,势回趣转绵。

人远草木秀,山深云景鲜。

余负海峤情,自昔微尚然。

弥旷十馀载,今来宛仍前。

未窥仙源极,独进野人船。

时攀乳窦憩,屡薄天窗眠。

夜弦响松月,朝楫弄苔泉。

因冥象外理,永谢区中缘。

碧潭可遗老,丹砂堪学仙。

莫使驰光暮,空令归鹤怜。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下山歌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下桂江县黎壁

放溜觌前溆,连山分上干。

江回云壁转,天小雾峰攒。

吼沫跳急浪,合流环峻滩。

欹离出漩划,缭绕避涡盘。

舟子怯桂水,最言斯路难。

吾生抱忠信,吟啸自安闲。

旦别已千岁,夜愁劳万端。

企予见夜月,委曲破林峦。

潭旷竹烟尽,洲香橘露团。

岂傲夙所好,对之与俱欢。

思君罢琴酌,泣此夜漫漫。

形式: 古风